
指秋天的膠。膠喜幹惡濕,秋季弓黏結牢固,雖折而膠不解,故以“寒膠”喻指勁弓。 北齊 樊遜 《禍福報應對》:“三折寒膠,再遊 金馬 。”《北齊書·文襄帝紀》:“今寒膠向折,白露将團,方憑國靈,龔行天罰。”《升庵詩話》卷十引 隋 江總 《折楊柳》詩:“塞北寒膠拆, 江 南楊柳結。”參見“ 膠折 ”、“ 折膠 ”。
“寒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制弓工藝及季節特性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
指秋季制作的膠。古代制膠多用動物皮、角熬制,而膠的特性是“喜幹惡濕”。秋季氣候幹燥,膠質黏性更強,用于黏合弓體時不易開裂,因此制成的弓更為牢固。
引申義
因秋季膠質優良,制成的弓堅韌耐用,故“寒膠”常被借喻為勁弓,象征強弓硬弩的威力。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北齊書》或相關古代工藝文獻。
寒膠是一個漢字詞語,寒指寒冷,膠指膠質。寒膠的意思是寒冷的膠質,指冬季溫度較低時,黏性物質變得冷硬、不易流動的現象。
寒膠的部首是⻊(車部),組字結構是“⻊+膠”。它的總筆畫數為14筆。
寒膠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字演化而來,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部古代字書中。繁體字為「寒膠」。
在古代,寒膠的寫法或許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上結構和含義與今天基本相同。
1. 冬天寒膠凝結成冰,道路變得滑溜。
2. 寒膠的溫度下降,不再具有黏性和彈性。
寒冷、寒風、膠質、膠水。
近義詞:冷凝、凝固、凍結。
反義詞:炙熱、溫熱、融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