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孩童束發為兩髻,形狀如角,故以“綰角兒”借指童年。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三折:“我須是 李德昌 綰角兒夫妻,怎下的胡行亂做。”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三折:“隻是那 隨何 ,是喒綰角兒弟兄,他可不該來哄喒。”
“绾角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绾角兒(拼音:wǎn jué ér 或 wǎn jiǎor)原指古代孩童的發型。古時兒童将頭發束成兩個發髻,形狀類似角,因此用“绾角兒”借指童年或孩童時期。例如:
部分詞典(如)提到該詞可比喻人際關系糾葛或矛盾,但這一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童年關系或傳統發式,現代口語中已罕見。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元代戲曲原文。
绾角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将頭發束起來卷盤的發型。這種發型常見于古代女性,是一種結合了髻和盤發的造型。
绾角兒的拆分部首是細字邊,并且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11畫、7畫和5畫。
绾角兒一詞源于古代漢字,其中“绾”指的是細緒盤繞、紮結,而“角”則指的是發髻。绾角兒即是用細緒将發髻綁紮得整整齊齊。
绾角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綰角兒」。
在古代漢字中,绾角兒的寫法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絻角兒”,而在古代書法中的楷書寫法為“綰角兒”。
1. 她将長發绾成了一個精緻的绾角兒。
2. 媽媽花了很多時間将她的頭發绾成了一個漂亮的绾角兒。
绾發、绾髻、绾髯、绾絲等。
發髻、發鬏、發鬓等。
散發、披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