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诽謗,嘲笑。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餘﹞每有異聞,則以為喜,雖見毀笑,不以為戚焉。”
“毀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诽謗與嘲笑的結合,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通過诽謗的方式嘲笑他人,即既包含言語上的貶低(毀),又帶有譏諷的态度(笑)。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金丹》中提到:“雖見毀笑,不以為戚焉”,描述作者面對他人诽謗嘲笑仍不悲傷的态度。
字義拆解
用法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較為文雅的表達,常見于曆史文本或文學創作中。
葛洪《抱樸子·金丹》中的用例,體現了“毀笑”在語境中的雙重否定含義:既指他人對作者追求異聞(非常規知識)的诽謗,也包含對其行為的譏笑。
雖然“毀笑”在現代口語中罕見,但類似含義可用“譏諷”“嘲謗”等詞替代。若需使用古風詞彙,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了解其延伸用法。
《毀笑》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嘲笑、譏笑、嗤笑,指以嘲笑或譏諷的方式對人或事物進行嘲弄和嘲笑。
《毀笑》這個詞的部首為“毛”,總共有11個筆畫。
《毀笑》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可以推測與中文的語詞習慣和文化有關。在語言中,通過使用“毀笑”來描述譏笑和嘲笑的行為,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對他人或事物進行嘲弄和譏諷的态度。
《毀笑》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毀笑」。
對于《毀笑》這個詞,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是「譿笑」或者「訢笑」。
1. 他說的笑話真是太好笑了,大家都毀笑起來。
2. 小明被同學們毀笑了一番,感到非常尴尬。
1. 嘲笑
2. 譏笑
3. 嗤笑
4. 捧笑
1. 嘲諷
2. 嘲弄
3. 揶揄
4. 嘲罵
1. 贊賞
2. 羨慕
3. 高興
4. 接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