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漏脫,缺失。 三國 魏 曹植 《玄暢賦》:“補五常之漏闕,綴三代以維綱。”
"漏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拼音為lòu quē(部分網頁标注為què,需結合語境),指事物存在漏脫、缺失的現象,多用于描述文字内容或制度規範的不完整性。
二、詞源與經典用例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玄暢賦》:"補五常之漏闕,綴三代以維綱",意為修補傳統倫理制度中的疏漏,維系社會綱常。
三、語義構成解析 • "漏"指漏洞或缺點(如水從容器滲出) • "阙"通"缺",表示不完整或空缺(如提到"阙"的"缺"字用法) 二字組合強化了"不完善且有遺漏"的語境。
四、應用場景 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文章缺漏),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制度缺陷)。現代多作為書面語使用,日常口語中更常用"漏洞""疏漏"等替代詞。
注:部分網頁(如)将其歸為成語,但權威辭書未标注成語屬性,建議在正式寫作時結合具體語境使用。
漏阙是一個漢字詞彙,代表着遺漏或者缺少的意思。這個詞可以分解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氵”和“阝”,其中“氵”是水的偏旁部首,“阝”是阜的偏旁部首。根據筆畫數來看,漏阙一共有11筆。
漏阙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中,漏阙一詞在字義上本指漏掉的阙邑(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域單位),後來引申為指遺漏或缺少的事物。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漏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有些細微的差異。
在繁體字中,漏阙被寫作漏闕,其中“闕”是一個與漏阙相同意義的字,也是指遺漏或缺少的意思。在繁體字中,漏闕的字形稍有變化,但意思和用法都是相同的。
以下是漏阙在句子中的例句:
1. 老師發下來的試卷有一個問題漏阙了。
2. 他的報告中有很多漏阙,需要進行修改。
與漏阙相關的組詞包括:漏洞、阙失、缺漏、疏漏。
與漏阙近義詞包括:缺陷、遺漏、失誤、疏忽。
與漏阙反義詞包括:完整、齊全、無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