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瀚海 。 唐 陳子昂 《燕然軍人畫像銘》序:“夏五月,師舍於 同城 ,方絶大漠,以臨 澣海 。”參見“ 瀚海 ”。
“澣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澣海”即“瀚海”的異寫形式,是古代對北方廣袤水域或沙漠地區的稱謂。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陳子昂的《燕然軍人畫像銘》序:“夏五月,師舍於同城,方絶大漠,以臨澣海。”
此處“澣海”指代北方邊陲的瀚海地區,可能與唐代對西域地理的認知相關。
“瀚海”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含義:
該詞已不常見于現代漢語,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場景中。如需進一步了解“瀚海”的地理範圍及曆史演變,可參考、2、4等來源的擴展内容。
《澣海》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海洋中航行或者遊泳,感受到廣闊無邊的海洋。
《澣海》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氵(三點水),比(手),水(水)。它總共有19個筆畫。
《澣海》是一個古代的詞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在繁體字中,它的形式為「澣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澣海》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浣海」。
1. 他乘坐小船橫渡大海,真正體會到了《澣海》的壯麗和深邃。
2. 遊泳選手在比賽中展示出了他對《澣海》的無畏和勇氣。
1. 澣浣:指洗滌清潔。
2. 海洋:指廣闊的海水區域。
3. 航行:指船隻或航空器在水面或空中行進。
1. 航海:指船隻行駛在海上。
2. 乘舟:指乘坐船隻在水上行駛。
1. 擁海:指人數衆多,在海洋中遊動。
2. 離水:指離開水面或水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