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遠行千裡的重任。後亦比喻重任。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臣聞騏驥長鳴, 伯樂 昭其能;廬狗悲號, 韓國 知其才。是以效之 齊 楚 之路,以逞千裡之任。” 三國 魏 吳質 《答東阿王書》:“今處此而求大功,猶絆良驥之足,而責以千裡之任。”
“千裡之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指遠行千裡的重任,後多比喻承擔重大責任或使命。該成語強調任務的艱巨性和長遠性,常用于形容對能力要求極高的職責。
核心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文獻:
典故背景
以“良骥(千裡馬)”被束縛卻要求其完成千裡重任為喻,暗指在受限條件下承擔重大任務的不易。
需注意,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千裡之任"是一個成語,意指承擔遠離的重任或任務。它代表着不怕艱難險阻,勇于承擔責任和面對挑戰的精神。
"千裡之任"的部首是"十",共有7個筆畫。
《千裡之任》一詞最早出自《史記·高祖本紀》,描述了劉邦在剛剛稱帝後,把将領範增任命為智封侯,讓他鎮守河東地區,距離漢中千裡之遙。這個故事中,劉邦表達了對範增的獎賞和信任。
繁體字為「千裡之任」。
在古代,"千裡之任"的漢字寫法一般與現代相同。
1. 他主動請纓,肩負起千裡之任。
2. 面對挑戰,他毫不畏懼,勇敢地承擔了千裡之任。
1. 千裡迢迢:形容路程遙遠。
2. 任勞任怨:形容承擔工作或責任時勤奮而又無怨言。
3. 信任:對某人或某事有充分的信心和依賴。
1. 遠行重擔
2. 徑行黎庶
3. 遠親近鄰
1. 近水樓台
2. 近在咫尺
3. 近朱者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