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shakable]∶形容堅定執着的樣子
介然不動
(2) [restless]∶形容有心事
介然于懷
(1).專一;堅正不移;堅定不動搖。《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漢書·公孫劉田等傳贊》:“ 九江 祝生 奮 史魚 之節,發憤懣,譏公卿,介然直而不撓。”《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二年》:“柰何以 華 、 夷 之異,介然疏之哉!” 胡三省 注:“介然,堅正不移之貌。”
(2).耿介,高潔。《漢書·傅喜傳》:“ 高武侯 喜 姿性端慤,論議忠直,雖與故 定陶太後 有屬,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 晉 陶潛 《詠貧士》詩之六:“介然安其業,所樂非窮通。” 清 顧炎武 《贈黃職方師正》詩:“清操獨介然,片言便拂袖。”
(3).特異。《漢書·律曆志上》:“銅為物之至精……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 顔師古 注:“介然,特異之意。”
(4).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懷。《漢書·陳湯傳》:“庸臣遇 湯 ,卒從吏議,使百姓介然有 秦 民之恨。” 顔師古 注:“介然猶耿耿。” 明 方孝孺 《祭鄒博士》:“數十年之所稱慕,一旦而失之,其何無介然於心胸。” 郭沫若 《蘇聯遊記》:“我雖遨遊天外,能無介然于懷?”
(5).間隔;隔開。《漢書·杜欽傳》:“ 穰侯 , 昭王 之舅也,權重於 秦 ,威震鄰敵,有旦莫偃伏之愛,心不介然有間。” 宋 司馬光 《上皇帝疏》:“遂使兩宮之情,介然有隙。”《朱子語類》卷一○三:“伯恭説道理與作為自是兩件事,如雲仁義道德與度數刑政,介然為兩塗,不可相通。”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二:“龍去壁已穿,介然用成路。” 魯迅 《集外集拾遺·辛亥遊錄一》:“介然成路,不荒穢焉。”
介然是古漢語中具有哲學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指心意專一、堅定不移的狀态。此義項源于《孟子·盡心下》的經典用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 朱熹注:“介然,倏然之頃也。……言山間小路頻加踐踏,倏然便成通道。”此處“介然”強調持續專注的行為所蘊含的決然力量,體現主觀意志的堅定性。
在儒家語境中衍生為耿介正直、堅守節操 的品格。《荀子·修身》雲:“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指對道德準則的持守如磐石不可移。此用法多見于形容士人的精神氣節,如“介然之志”即指矢志不渝的崇高志向 。
在少數典籍中表細微間隔義。《列子·仲尼》載:“左右望之,介然如石。” 張湛注:“介然,微有形也。” 此用法強調事物間若即若離的臨界狀态,與現代漢語“介”字的“介于兩者間”含義存在源流關系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彙,主要保留于成語“介然成路”(喻堅持之力可成大事)及書面語中對高潔品行的形容。其語義演變折射出漢語從具體行為描述(踐踏成路)到抽象精神表征(剛正不阿)的升華過程。
來源參考:
“介然”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堅定執着
指态度或立場堅定不移,如“介然不動”。此義項源自《荀子·修身》“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強調對善的堅守。
有心事、耿耿于懷
形容内心不安或牽挂,如“介然于懷”。例如《南史》中“心中介介然”即表心事重重。
耿介高潔
用于形容品格正直、不隨波逐流。如《漢書》稱傅喜“介然守節”,陶潛詩“介然安其業”。
特異、與衆不同
《漢書·律曆志》以銅“介然有常”比喻其特質,顔師古注“介然”為“特異”。
“介然”既可表外在的堅定(如行動、态度),也可指内在心緒(如不安、高潔)。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更多用例可參考《荀子》《漢書》等典籍。
巴覽子憊勞碧眼扯嬌錘鈎鹑緯大成氮肥丹臉典校雕刺滴羞笃速飯稻肥墽奮北風詠各持己見刮尺鬼柳姑娘追揮揚戒戢羁懷籍禮峻嶺涼飈樓舍鳴控逆雛骈坒淺黛強鉏妻兒老小求志達道榷網戎旆瑟瑟善谏牲畜省甲伸懶腰绶笥述宣私潤送往視居隨喜堂牒條纓挑揄聽德外公公外秀溫誠無忌誣賴瞎蒙顯暴翔抱櫹橾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