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過書信方式進行調動。 清 曾紀澤 《揀員補參贊各缺疏》:“臣奉命留使 歐洲 ,細查所出各缺,均關緊要。未便日久虛懸,是以函調數員來洋,聽候差遣。” 清 曾紀澤 《援案請獎期滿人員疏》:“雲騎尉 劉麒祥 ,經臣函調出洋,於 光緒 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行抵 英 倫 。”
(2).用書信方式進行調查。如:經函調證明,他在原單位工作表現一貫很好。
函調是指通過書面信函進行信息核實或調查的方式,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以下是具體解析:
函調是一種非現場調查手段,通過發送正式信函向相關方獲取或确認信息,具有書面記錄的法律效力和規範性。根據應用場景不同,可分為信息核實型(如財務審計)和資格審查型(如政審、招聘)兩類。
財務審計
用于核對企業應收/應付賬款、資産委托保管等情況。審計人員向合作方發函确認交易真實性,分為積極函證(要求必須回複)和消極函證(僅異常情況回複)。
稅務核查
稅務機關在審核企業退稅(如出口退稅)時,通過函調核實上下遊交易、發票及資金流,防範騙稅風險。
黨務政審
對拟發展黨員或公職人員的直系親屬進行政治審查,通過函調異地單位協助提供證明材料。
教育招聘
教師招聘考試中,通過函調核實考生家庭背景、工作經曆等信息,提升選拔效率。
如需了解某一領域的具體函調流程,可參考對應來源的完整信息。
函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函”和“調”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凵”和“言”,總共有11個筆畫。
《函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記載見于《周禮·夏官司馬》:“夏函調司馬”。原本意為《經書引證的兩個名詞》。後來,函調逐漸演變為表示兩地通信、文件等的意思,并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在繁體字中,函調的寫法為「函調」。
在古代,漢字的文字形态與現在略有不同。以函調為例,古代的寫法可能是類似于「⿱凵⿰口言」。
1. 我們通過函調,向對方表達了我們的意見。
2. 政府以函調的方式向企業提供了信息和指示。
函調組詞較少,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一些短語,如函調部門、函調信函等。
函調的近義詞可以是文函、文書、信函等。
函調的反義詞可以是口頭、面談、廣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