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愛憎的意思、愛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愛憎的解釋

[love and hate] 愛和恨

詳細解釋

(1).猶好惡。《韓非子·說難》:“故 彌子 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 唐 元稹 《紀懷贈李六戶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韻》:“投分多然諾,忘言少愛憎。”《明史·李默傳》:“然性褊淺,用愛憎為軒輊。” 巴金 《憶魯迅先生》:“我常常想到這個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記起他那些含着強烈的愛憎的文章。”

(2).指讒佞之人。謂隻憑愛憎而無是非,故稱。《南史·任昉傳》:“ 齊明帝 深加器異,欲大相擢引,為愛憎所白,乃除太子步兵校尉,掌東宮書記。”《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六年》:“﹝ 虞翻 ﹞欲諫不敢,作表以示 呂岱 , 岱 不報。為愛憎所白,復徙 蒼梧 猛陵 。” 胡三省 注:“讒佞之人,有愛有憎,而無公是非,故謂之愛憎。”

(3).謂憎恨。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一》:“﹝ 董卓 ﹞刑罰殘酷,愛憎相害,寃死者數千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愛憎”是漢語中表示情感對立的核心詞彙,由“愛”與“憎”兩個單音節詞素構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喜愛和憎恨”,強調對人或事物産生的兩種極端情感傾向。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喜生于好,怒生于惡……好物樂也,惡物哀也”,揭示“愛憎”源自人性本能的趨避反應。

在語義演變中,“愛憎”逐漸形成三層内涵:

  1. 情感維度:指代非理性的主觀好惡,如《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折射出莊子超越世俗愛憎的哲學觀;
  2. 道德評判:儒家典籍《論語·裡仁》主張“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賦予“愛憎”以倫理價值判斷功能;
  3. 社會關聯: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憎”為“惡也,從心曾聲”,通過形聲結構展現情感與記憶的深層綁定。

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愛憎”屬于互補反義聚合詞,其特殊之處在于兩個詞素既可獨立表意,又能通過并置産生“矛盾修辭”效果,如魯迅《野草》中“當我沉默着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将開口,同時感到空虛”即運用此類修辭。該詞的語義張力使其成為解析中國人情感認知模式的重要語料。

網絡擴展解釋

“愛憎”是由“愛”和“憎”兩個對立情感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拆分

    • 愛:指對人或事物的深厚喜歡、傾慕、珍視,如“愛慕”“愛護”;
    • 憎:指強烈的厭惡、反感,如“憎恨”“憎惡”。
  2. 整體詞義

    • 泛指人類情感中兩種極端的對立狀态,即喜愛與厭惡的複合體,常用于描述對同一對象或不同對象同時存在的矛盾情感。例如:“他對權力愛憎交織——既渴望掌控,又痛恨其腐化本質。”
  3. 語境應用

    • 文學表達:常以“愛憎分明”形容立場鮮明的人物性格,如魯迅筆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剛直形象。
    • 心理學視角:體現情感二元性,研究顯示人類對複雜事物(如故鄉、親人)可能同時存在依戀與排斥的心理機制。
  4.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中提倡“仁者愛人”,但亦強調“惡惡如惡臭”,主張對善惡應有明确的情感傾向;
    • 佛教哲學則認為愛憎皆屬“執着”,需超越二元對立達到心境平和。

該詞凝練了人類情感的複雜性,提醒我們在理性認知與感性體驗間尋求平衡。需注意的是,現實中的情感往往并非絕對對立,更多呈現為動态交織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冰浄比室才方參觀慘烈乘隙擣虛成則為王,敗則為賊趁心像意斥道愁戚戚戳腿村醪大大咧咧雕觞谛讀弟舍敦辟遁世絶俗二紀放開臉皮風物歸業戶何堪毀刺活躍分子瘕疾佳木減樣借貸無門解縛卷揚舉顯開帆夔牙蠟壇了歇縷綦目擊者霓襟弄狎弄嘴旁舍迫催撲明棨戟傾耳而聽求漿得酒十六樓事因書畫舫樞近說調搜拏逃暑飲添倅蹄踵物極必返詳參仙液邪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