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愛憎的意思、愛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愛憎的解釋

[love and hate] 愛和恨

詳細解釋

(1).猶好惡。《韓非子·說難》:“故 彌子 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 唐 元稹 《紀懷贈李六戶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韻》:“投分多然諾,忘言少愛憎。”《明史·李默傳》:“然性褊淺,用愛憎為軒輊。” 巴金 《憶魯迅先生》:“我常常想到這個瘦小的老人,我常常記起他那些含着強烈的愛憎的文章。”

(2).指讒佞之人。謂隻憑愛憎而無是非,故稱。《南史·任昉傳》:“ 齊明帝 深加器異,欲大相擢引,為愛憎所白,乃除太子步兵校尉,掌東宮書記。”《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六年》:“﹝ 虞翻 ﹞欲諫不敢,作表以示 呂岱 , 岱 不報。為愛憎所白,復徙 蒼梧 猛陵 。” 胡三省 注:“讒佞之人,有愛有憎,而無公是非,故謂之愛憎。”

(3).謂憎恨。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一》:“﹝ 董卓 ﹞刑罰殘酷,愛憎相害,寃死者數千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愛憎”是由“愛”和“憎”兩個對立情感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拆分

    • 愛:指對人或事物的深厚喜歡、傾慕、珍視,如“愛慕”“愛護”;
    • 憎:指強烈的厭惡、反感,如“憎恨”“憎惡”。
  2. 整體詞義

    • 泛指人類情感中兩種極端的對立狀态,即喜愛與厭惡的複合體,常用于描述對同一對象或不同對象同時存在的矛盾情感。例如:“他對權力愛憎交織——既渴望掌控,又痛恨其腐化本質。”
  3. 語境應用

    • 文學表達:常以“愛憎分明”形容立場鮮明的人物性格,如魯迅筆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剛直形象。
    • 心理學視角:體現情感二元性,研究顯示人類對複雜事物(如故鄉、親人)可能同時存在依戀與排斥的心理機制。
  4. 文化内涵

    • 儒家思想中提倡“仁者愛人”,但亦強調“惡惡如惡臭”,主張對善惡應有明确的情感傾向;
    • 佛教哲學則認為愛憎皆屬“執着”,需超越二元對立達到心境平和。

該詞凝練了人類情感的複雜性,提醒我們在理性認知與感性體驗間尋求平衡。需注意的是,現實中的情感往往并非絕對對立,更多呈現為動态交織的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愛憎

“愛憎”是一個描述情感的詞彙,表達了對某人或某事物的喜愛或厭惡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愛》的部首是爫,總計7畫;

《憎》的部首是心,總計14畫。

來源:

《愛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表達了人們對于感情的複雜和矛盾。

繁體:

在繁體字中,“愛”和“憎”字的形狀稍有變化,但含義和用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變化,《愛憎》這個詞也有可能在古代有不同的字形寫法。

例句:

1. 我對音樂有着深深的愛,它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他對那個人有着強烈的憎惡,每次見到都會避之不及。

組詞:

愛心、愛國、愛情、憎惡、憎恨、憎人。

近義詞:

愛:喜愛、熱愛;

憎:厭惡、讨厭。

反義詞:

愛:恨、厭;

憎:喜歡、愛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