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焉的意思、恻焉的詳細解釋
恻焉的解釋
猶恻然。《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 張博 ﹞悖逆無道,王不舉奏而多予金錢,報以好言,辠至不赦,朕惻焉不忍聞,為王傷之。” 宋 蘇轼 《祭任師中文》:“旅哭於庭,惻焉酸辛。”
詞語分解
- 恻的解釋 恻 (惻) è 悲痛:恻隱。恻怛(憂傷)。恻恻(悲痛的樣子)。凄恻。恻然。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焉的解釋 焉 ā 與介詞“于”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焉。不複出焉。 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言疑問詞,怎麼,哪兒:且焉置土石? 文言助詞:又何戚焉。 筆畫數:; 部首: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恻焉”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内心深切的悲傷、同情或哀痛之情。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釋義:形容内心深感悲傷、憐憫或同情,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可理解為“悲痛的樣子”或“哀傷地”。
- 結構分析:
- 恻(cè):本義為悲痛、憂傷,如《漢書》中“朕恻焉不忍聞”的用法。
- 焉(yān):此處作語氣助詞或代詞,強調情感狀态,類似“然”(……的樣子)。
二、使用場景與例句
-
古籍用例:
- 《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朕惻焉不忍聞,為王傷之。”
(表達對他人遭遇的深切同情與不忍)。
- 蘇轼《祭任師中文》:“旅哭於庭,惻焉酸辛。”
(描寫哀悼時的悲痛心境)。
-
語境特點:多用于文言文或書面表達,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悼文或情感濃厚的文學作品中。
三、延伸說明
- 近義表達:與“恻然”“凄恻”含義相近,均表示悲傷之情。
- 情感層次:不僅包含個人悲痛,也隱含對他人苦難的共情,如《漢典》指出“恻”可引申為“同情”(如“恻隱”)。
四、總結
“恻焉”是古漢語中情感色彩較重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與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蘇轼文集》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恻焉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它源自于《論語·論語集解》一書,意思是憂傷或悲痛。恻焉的部首是心字旁,可以拆分成“心”和“焉”兩個部分。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恻焉的筆畫數為12畫。
在繁體字中,恻焉的寫法為愴,也是由“心”和“焉”組成。這種寫法在一些繁體字地區仍然被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中,恻焉的寫法有時會稍有變化。例如,可以用“㞢”代替“焉”。不過,這些變體的使用并不常見。
以下是一些例句,幫助理解恻焉的用法:
1. 我聽到了他話語中的恻焉之情。
2. 她的離去給我帶來了無盡的恻焉。
3. 他以自己的生命書寫着恻焉的旋律。
恻焉的近義詞包括悲痛、憂傷、痛心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歡樂、快樂等詞語。
最後,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