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 維摩诘 居士的方丈室。室雖隻有一丈見方,其所包容極廣。《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品》載:長者 維摩诘 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坐,高廣嚴淨,來人 維摩诘 室,其室廣博,包容無所妨礙。 宋 張元幹 《西江月·和蘇庭藻》詞:“ 維摩 丈室久空空,不與散花同夢。” 清 趙翼 《遊獅子林題壁》詩:“ 維摩 丈室走終日, 長房 縮地稱仙術。”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或是 維摩 丈室,偶留天女散花。”
“維摩丈室”是一個源自佛教經典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指佛教居士維摩诘(梵語Vimalakīrti)的居所。據《維摩經·文殊師利問疾品》記載,維摩诘的方丈室雖僅一丈見方,卻能通過神通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座,象征「小空間包容大境界」的佛理。
文化典故
唐代王玄策出使印度時,曾實地測量維摩诘故居,發現其面積僅十笏(約一丈見方),由此衍生出佛教寺院住持居所稱「方丈」的典故。
引申意義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常被用來比喻:
附:詞源補充
「維摩」為梵語音譯,意譯「淨名」;「丈室」即一丈見方之室,後成為佛教寺院住持代稱。該詞體現了漢傳佛教「納須彌于芥子」的空間哲學觀。
維摩丈室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深刻的意義。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纟、手、廣,共17個筆畫。
《維摩丈室》最早出現于佛教典籍《維摩經》。其中的“維摩”指的是一位古印度佛教高僧,而“丈室”則表示他所住的房間。《維摩經》是佛教重要經典之一,講述了關于禅宗心性的故事和理論。
維摩丈室的繁體寫法為維摩丈室。
維摩丈室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相似,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
他帶我來到維摩丈室,我們一起靜坐冥想。
維摩、摩丈、室屋、纟手廣
佛教寺廟、禅房、靜修室、禅室
出世之地、塵世之外、喧嚣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