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蠟燭火。 唐 李賀 《追賦畫江潭苑》詩之三:“宮官燒蠟火,飛燼污鉛華。” 王琦 彙解:“天時尚暗,故宮官燒蠟以照其行,而飛燼污觸粉面也。”
“蠟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和文學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蠟火”拼音為là huǒ,字面意思指蠟燭燃燒時發出的火焰,即“蠟燭火”。古代常以蠟為照明材料,因此該詞多用于描述燭光場景。
唐代詩人李賀在《追賦畫江潭苑》詩之三中寫道:“宮官燒蠟火,飛燼污鉛華。”
此句描繪了宮人點燃蠟燭照明時,飛濺的灰燼沾染了妝容的情景。王琦注解指出,詩中“蠟火”既指實際照明用途,也暗含天色未明、環境幽暗的意境,賦予詞彙文學色彩。
在古漢語語境中,“蠟火”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燭光,還可象征:
現代漢語中,“蠟火”一詞較少單獨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賞析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解析,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蠟火(là huǒ)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指的是用蠟燃燒的火焰。它也可以比喻溫暖的光芒或短暫的光輝。
蠟火的拆分部首是蟲和火,分别表示“蟲類”和“火焰”。它的總筆畫數為12。
蠟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至樂》: “ 下輿而蹙邑。”。後來也出現在其他文獻中。這個詞形容的是蠟燭燃燒後的光芒,以及過去夜晚人們用蠟燭明亮的光。
蠟火的繁體字是蠟火。
古代漢字寫蠟火有多種不同寫法,如“蠟火”、“蠟燭光”等。這些寫法中,“蠟”是指蠟燭,字形與“蠟”相似,而“光”表示火焰的光芒。
1. 夜晚,他點燃了蠟火,把屋子照得明亮。
2. 在寒冷的冬夜,蠟火的光芒給人們帶來溫暖。
蠟塊、蠟燭、蠟燭光、蠟燭台
燭火、燈火
黑暗、無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