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外如 赤縣神州 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 司馬貞 索隱:“裨音脾。裨海,小海也。九州之外,更有大瀛海,故知此裨是小海也。且将有裨将,裨是小義也。” 漢 王充 《論衡·談天》:“《禹貢》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每一州者四海環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清 趙翼 《聞官兵屢捷志喜》詩:“兵收裨海 蓬 瀛 島,星貫穹霄畢昴街。”
“裨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裨海”指小海,是古代地理概念中環繞九州的小型海域,與更廣闊的“大瀛海”相對。這一說法最早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提到“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有裨海環之”,司馬貞索隱注:“裨海,小海也”。漢代王充《論衡·談天》進一步描述:“《禹貢》九州……每一州者四海環之,名曰裨海”,說明裨海是古代對地理層級的劃分。
詞源與發音争議
引申與文學引用
清代趙翼詩句“兵收裨海蓬瀛島”,以及郁永河著作《裨海記遊》,均沿用其地理本義。部分現代解釋(如查字典網)引申為“微不足道的貢獻”,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屬個别引申,需結合語境判斷。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籍或曆史地理讨論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若需比喻微小力量,需明确上下文以避免歧義。
“裨海”本義為小海,是古代對地理層級的描述,發音以bì hǎi為主流,古籍中多與“瀛海”對照出現。其引申的比喻義雖存在,但需謹慎使用。
裨海是一個漢字,拆分為部首是衣,次部首是毛,總筆畫數為12。
裨海源于《詩經·國風·周南·桃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于嗟徂兮,勞心慅兮!裨海童兮,赢其所之。”意為裨益、助益。
裨海的繁體書寫為裨海。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裨海的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
1. 他的建議對我們的計劃非常有裨海之效。
2. 這個項目對于公司的發展具有裨海作用。
裨海并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包括助海、助益、增益。
反義詞包括損害、阻礙、削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