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惡的飯食。《韓非子·五蠹》:“﹝ 堯 ﹞糲粢之食,藜藿之羹。” 漢 王符 《潛夫論·實貢》:“夫説粱飯食肉,有好於面目,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於口也。”
“糲粢”是由“糲”和“粢”組成的複合詞,指代粗劣的食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簡樸或貧困的生活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糲粢”為并列結構,合指粗糙的糧食或粗劣的飯食,例如:
該詞常被用于:
如今“粢”仍存在于方言詞彙中,如江南的“粢飯團”,但“糲粢”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引用或文學表達。
《糲粢》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lì zī”,通常表示稻谷或其它谷物在烘制後的樣子。這種食物常用于祭祀、宴會或重大慶典中。在古代文獻中,也可以用來形容香氣濃郁的美食。
《糲粢》的拆分部首為“米”,部首意味着這個字與“米”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糲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稻谷被視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人們用它來制作飯食。而糲粢指的就是烘烤後的稻谷,是古人們享用的一道珍馐美食。
在繁體字中,《糲粢》的書寫形式為「糲粢」,字形保持了傳統的結構和美感。
糲粢是從漢字的古代寫法演變而來的,非常古老。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糲粢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與現代漢字類似,依然能夠識别出相同的含義。
1. 聖人言行如春風拂面,令人心中生出糲粢之喜。
2. 宴會上,餐桌上擺滿了一碗碗香氣撲鼻的糲粢。
糲谷、谷物、糲米、粢盛、粢食等。
糯米、麥子。
生谷、植物種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