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命放誕,不受節制。《左傳·昭公元年》:“子姑憂 子晳 之欲背誕也。” 杜預 注:“ 鄭子晳 殺 伯有 背命放誕,将為國難。”《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劉表 背誕,不供貢職。”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方毓德以羈縻,竟憑驕而背誕。” 宋 蘇轍 《殿試武舉策問》:“朕以天下為度,懷柔四夷,而 西戎 背誕,腰領未得。” 章炳麟 《思鄉原上》:“ 孔融 背誕之士也,其在 北海 任用輕剽之才,租賦少緩,一朝殺五部督郵,及姦民污吏滑亂市朝,弗能治也。”
“背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背誕”指違抗命令、行為放誕且不受節制,常用于描述違背上級或禮法的行為。例如:
該詞多用于政治或軍事語境,批評對象包括諸侯、權臣、外族等,暗含對秩序破壞的譴責。章炳麟在《思鄉原上》中亦用此詞批判孔融任用輕佻之才導緻亂象,進一步擴展了其應用場景。
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典籍原文,或查閱漢典等權威字庫(部分内容引自)。
《背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言行違背常理、違背道理。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背(手)和誕(言)。背的部首是月,筆畫為九畫;誕的部首是言,筆畫為七畫。
《背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見喪》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禦史中丞與楊震争論什麼是對國家有害的,中丞表示與君子為仇是對國家有害的,楊震則反駁稱違背常理、無理取鬧才是對國家有害的。故事中的對話給人留下了對違背常理言行的深刻印象,形成了“背誕”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背誕”可以寫作「背誕」。繁體字中的「誕」與簡體字中的「誕」是同一個字,都是由言作為部首。繁體字的使用較為常見于港澳台地區和一些海外華人社群。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根據不同的朝代和字典,對于「背誕」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例如《康熙字典》中将「背」寫為「背」,将「誕」寫作「譂」。雖然寫法有所不同,但意思和現代漢字中的「背誕」相同。
下面是一些使用「背誕」一詞的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真是背誕到了極點。
2. 這個理論完全背誕,毫無根據。
3. 你在說什麼背誕話?完全不可信。
與「背誕」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荒謬」、「離譜」和「荒唐」;相反的意思則可以用「合理」、「合乎邏輯」或「正常」。
一些與「背誕」相關的詞語組合包括「背誕言論」、「背誕行為」和「背離常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