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長;久遠。 晉 王嘉 《拾遺記·後漢》:“昔道士從 蓬萊山 得此瓜,雲是 崆峒 靈瓜,四劫一實, 西王母 遺於此地,世代遐絶,其實頗在。” 晉 王嘉 《拾遺記·夏禹》附 南朝 梁 蕭绮 錄:“降及 唐 虞 ,爰迄 三代 ,世祀遐絶,載歷綿遠。”
“遐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讀音為xiá jué,核心含義為久遠、漫長,形容時間或空間上的遙遠不可及。例如晉代王嘉《拾遺記》中記載的“世代遐絕”,即指某物曆經漫長歲月仍存在。
時間維度
常表示跨越極長的時間,如《拾遺記·後漢》中“四劫一實,西王母遺于此地,世代遐絕”,描述靈瓜曆經多個劫世仍存留。
空間維度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其引申義,指遙遠而斷絕蹤迹,即事物因距離或時間消逝而無法觸及。
主要見于魏晉文獻:
需注意與“遐絶”的區分:後者在部分文獻中形容山勢高峻壯麗(如唐代《玄怪錄》的用法),屬于字形相近但含義不同的詞彙。
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遐絕》是一個詞語,它表示遙遠而絕望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某個地方的孤獨、荒涼或人的心情的悲傷、絕望等。這個詞語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常在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出現。
《遐絕》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絕”。其中,“辶”為“辵”的繁體字,表示走路的意思;“絕”表示斷絕、絕望的意思。
《遐絕》總共有13畫。
《遐絕》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字義在古代較為明确。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呂氏春秋·公孫丑》:“百路易行,萬難遐絕”。這句話意為“百種道路都容易走,但要走到極遠的地方卻很困難”。後來人們将“遐絕”擴展為形容遙遠和絕望的意思。
繁體字的《遐絕》為「遐絶」。在繁體中,「絶」字的結構與「絕」字有所不同,但兩者意思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變動。有些漢字寫法在古代與現代有所不同。《遐絕》在古代有曾寫作「暇絕」,表示時間長久而絕望的意思。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暇絕」一詞的使用逐漸減少,現代多使用「遐絕」一詞表達。
1. 這個小村莊因山高水長而顯得遐絕。 2. 他望着遠方的大海,心情變得遐絕起來。
組詞可用于拓展我們對《遐絕》的理解:
1. 遐想:遠遠的想象。
2. 絕望:對未來沒有希望的感到絕望。
3. 遙遠:距離非常遠。
與《遐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孤寂:寂寞而孤獨。
2. 荒涼:人迹罕至、草木凋零。
3. 憂傷:内心感到悲傷、憂愁。
與《遐絕》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親近:互相親近、親密。
2. 繁華:繁忙而繁盛的景象。
3. 安慰:慰問和撫慰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