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蝸牛的觸角。比喻微小之地。 南朝 梁 沉約 《細言應令》詩:“蝸角列州縣,毫端建朝市。” 唐 黃滔 《祭先外舅文》:“羊腸莫守,蝸角旋孤。” 清 趙翼 《題孫子潇翰林詩冊》詩:“妙知蝸角有戰場,伏屍百萬地猶剩。” 胡懷琛 《乙卯雜詩》:“蝸角潛居事底幹,樓臺一寸且偷安。”參見“ 蝸角鬭争 ”。
(2).見“ 蝸角虛名 ”。
“蝸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蝸角”字面指蝸牛的觸角,因其微小而成為比喻意象,常用于形容極其微小的空間或事物。例如:
蝸角虛名
指微不足道的名聲,源自蘇轼《滿庭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該成語諷刺過度追求虛榮,如元代戲曲《竹塢聽琴》中“都為那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的批判。
蝸角鬥争
典出《莊子·則陽》,描述蝸牛左右角上的“觸氏”與“蠻氏”兩國為争奪領地爆發戰争,比喻因瑣事引發無謂争鬥。後世用此批評目光短淺的争端,如“雞蟲得失,蝸角争持”的用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典故出處,可參考《莊子》《蘇轼詞集》等文獻。
蝸角是一個漢字詞,意為蝸牛的觸角,也可用來比喻微小的事物或微不足道的人物。
蝸角的部首是虍(hū)字旁,總共有12個筆畫。
蝸角在古代的拼音為wuō jiǎo,在現代拼音中為wō jiǎo。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蝸角原指蝸牛觸角,由于蝸牛的觸角很小,因此引申為形容微小的事物或微不足道的人物。
另一種說法認為,蝸角指的是蝸牛的角狀殼,由于蝸牛的殼形狀圓錐,因此比喻東西特别小。
蝸角的繁體字為蝸角,部首虍字旁。
蝸角的古時候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
1. 蝸角:由上部分為蝸,下部分為角。
2. 蜾角:由上部分為蜾,下部分為角。
1. 這件事情對他來說隻是蝸角之争。
2. 他在這場争論中隻是個蝸角,無法影響整個局勢。
1. 蝸牛:指生活在陸地和淡水中的軟體動物,身體外包有硬殼。
2. 觸角:指昆蟲、軟體動物等頭部特化的觸覺感受器官。
3. 微小:指非常小,細微。
顯赫:意為威名和聲望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