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計度,皆出于黃鐘之律,故稱律度。度指長短,即分、寸、尺、丈、引。也包括計算容積、重量。《左傳·文公六年》:“著之話言,為之律度。” 杜預 注:“鐘律度量,所以治厤明時。”一說猶法度、法制。見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
(2).猶規矩,法度。 唐 白居易 《記畫》:“至若筆精之英華,指趣之律度,予非畫之流也,不可得而知之。” 太平天囯 黃期陞 《建天京于金陵論》:“整肅官方,馭群臣以律度。” 章炳麟 《檢論·序種姓下》:“古學廢秏,而姓氏失其律度。”
(3).音律的法度标準。 宋 梅堯臣 《擊瓯賦》:“鳴非瓦釜律度合,鼓非土缶音韻周。” 章炳麟 《辨詩》:“詞以失其律度,南北曲復曼衍不可究論,然葉音宜以官韻為準。”
"律度"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音律準則(《漢語大詞典》) 指音樂領域的基準規範,既包含十二音律的數學比例,如《漢書·律曆志》所載"三分損益"的定律法則,也涵蓋樂器制作的工藝标準。古代樂官通過"律管候氣"之法測定節氣,形成"律曆合一"的天人觀體系。
二、法度标準(《辭海》第七版) 在禮法範疇指代制度規範,《尚書·舜典》"同律度量衡"的記載,體現古代國家通過統一音律、度量來實現社會治理的智慧。這種制度設計在《周禮·春官》中發展為完整的禮樂制度框架。
三、行為規範(《中國哲學大辭典》) 引申為個人修養準則,朱熹在《近思錄》中強調"律度在心"的修身理念,主張将外在規範内化為道德自覺。這種思想在明清家訓文化中演化為具體的處世準則。
四、自然規律(《中國科技史·物理卷》) 古代科學家将音律原理應用于自然認知,如《淮南子·天文訓》以律度解釋日月運行規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用律管測算地層結構的方法,體現中國特有的數理思維模式。
“律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綜合解析:
古代以黃鐘之律為基準制定度量衡體系,涵蓋長度(分、寸、尺、丈、引)、容積和重量的計算。例如《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為之律度”,杜預注:“鐘律度量,所以治曆明時”。此外,《尚書·舜典》中“同律度量衡”也體現了這一制度。
泛指社會規範或行為準則,如唐代白居易《記畫》提到“指趣之律度”,指藝術創作的規則;太平天國文獻中“馭群臣以律度”則強調治理的法制。章炳麟在《檢論》中稱姓氏“失其律度”,喻指傳統秩序的崩壞。
特指音樂中的音高标準,如宋代梅堯臣《擊瓯賦》描述“律度合”,章炳麟《辨詩》強調“葉音宜以官韻為準”,均體現音律的标準化要求。
該詞融合了古代科學計量、社會規範和藝術标準三重内涵,既反映中國傳統文化中“律”的系統性(如對“律”的解析),也展現了其在曆史文獻中的多維度應用。
杯水之謝褊急伯母步騎猜懼承聽雠民出爵丹文東撙西節鬥觸返防馮氣負恩昧良腹诽心謗杆塔共飨關預過磨橫禍飛災洪覆畫圈華軒混糅禍鄉監故嬌颦解署急公雞毛文書盡語屐子客難客室雷達兵獵戲貍頭履榮旅升米囊花抛磚引玉纰缪悛志三垂射口身工贖梢司察私遁四界素绠酴蘇武成霧岚誤亂物宗霞綳睍睆先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