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大雅·文王有聲》:“ 豐水 有芑, 武王 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武王 烝哉。” 孔穎達 疏:“ 豐水 是無情之物,猶以潤澤而生菜為己事,況 武王 豈不以功業為事乎。言實以功業為事,思得澤及後人,故遺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後以“豐芑”指《詩·大雅·文王有聲》。 宋 魏了翁 《安少保果州生祠記》:“ 周 自 文 、 武 、 成 、 康 以來,《棫模》、《豐芑》、《嵩高》、《烝民》歌詠得人,本非一世之積。”
(2).指帝王慎選儲君,教育子孫。用《詩·大雅·文王有聲》典故。《宋史·樂志十四》:“ 豐 芑貽謀,建爾元子。” 清 顧汧 《玉牒賦》:“追 豐 芑而踵武,與 有邰 而共轂。”
(3).指帝王推衍教育子孫之澤于國人,廣設學校,為國儲才。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杭學遊士聚散》:“慨祖宗之立法,廣學校以儲材;非惟衍 豐 芑以貽後人,蓋亦隆 漢 都而尊上國。” 元 柳貫 《處州路新修廟學碑銘》:“将令千裡之民,均霑 豐 芑之澤,仁漸義漬,貽訓遠矣。” 明 張居正 《翰林院讀書說》:“聖天子迺猶念傾 豐 芑,網羅草澤,特選爾諸士,登諸詞苑。”
(4).指一般人對子孫的教育培養。 元 吳萊 《遣兒谔初就學》詩:“ 豐 芑務貽謀, 宋 苗寧揠長。” 明 章懋 《芙蓉書屋》詩:“回視昔年讀書處,溪上芙蓉即 豐 芑;貽謀萬卷書傳香,更有鳳毛為世瑞。”
(5).借指國家奠基之地。 明太祖 建都于 南京 , 成祖 北遷,仍建為 留都 。 明 代詩文時以“豐芑”指 南京 。 明 楊漣 《與熊操江書》:“ 豐 芑重地,鼎藉紀綱。眼明力定,識遠機沉,中間葆護正人,肅清邪崇(祟),綏靖地方, 留都 宮殿山川,另是一番清明氣色,固已社稷實式憑之。” 清 黃宗羲 《陳定生先生墓志銘》:“會 眉生 保舉入 京 ,劾 楊武陵 ,并及 大鋮 妄畫條陳,鼓煽 豐 芑, 大鋮 始阻喪,先生與 次尾 因草, 留都 防亂揭。”
“豐芑”是一個源自《詩經》的典故詞彙,其含義隨曆史演變逐漸豐富,以下是詳細解釋:
原典出處
源自《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诒厥孫謀,以燕翼子。”
核心引申義
“豐芑”從《詩經》的具象描寫發展為多重抽象含義,核心圍繞“教育傳承”與“治國安邦”,兼具曆史厚重感與文化延續性。需注意部分引申義(如指代地域)應用範圍較窄,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