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删詩的意思、删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删詩的解釋

(1).指 孔子 删《詩》之說。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謂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凡三百篇, 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後世以 司馬遷 去古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 唐 孔穎達 于《詩譜序疏》中稱:“如《史記》之言,則 孔子 之前,詩篇多矣,案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 孔子 所録不容十分去九, 馬遷 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 清 崔述 則以《論語》有“詩三百”之語,斷言“當 孔子 之時,已止此數,非自 孔子 删之而後為三百也。”考今存《詩經》三百零五篇内容,曆歲久遠,布地遼廣,而分體編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韻,大緻相近,謂此未經删汰整理,本來如此,殆難想象。凡有成就,歸美一聖,固未可信,而必謂 孔子 未曾删詩,亦逞臆之談。

(2).泛指删選詩歌。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九○:“鄙人勸君割榮者,努力删詩壯盛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删詩”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學術争議進行解釋:

一、孔子删《詩》之說

  1. 核心觀點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将古代流傳的3000餘篇詩歌删減整理為305篇,保留符合禮義、音律和諧的作品,形成《詩經》。

  2. 支持與争議

    • 支持依據:司馬遷記載較接近古代,且《詩經》内容編排有序、音韻統一,推測需系統整理。
    • 質疑觀點:唐代孔穎達認為古詩亡佚數量有限,清代崔述則指出《論語》中已有“詩三百”的表述,認為孔子未删詩。
    • 學界态度:普遍認為“歸功孔子一人”不可信,但完全否定其整理作用亦缺乏依據。

二、泛指詩歌删選

此義項為廣義的詩歌篩選行為。例如清代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以“删詩”喻指對作品的提煉。


“删詩”既特指孔子編訂《詩經》的争議性曆史事件,也泛指詩歌的篩選行為。關于孔子是否删詩,需結合史料辯證看待,不宜簡單定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删詩:詞義及來源

删詩這個詞是由“删”和“詩”兩個字組成的,是一個動詞短語。它的意思是删除詩歌,也可以解釋為删減、修飾詩歌。

該詞組的字義可拆分為兩部分:

1. “删”(shān)是一個漢字,部首為刀,總筆畫數為8。表示删除、删除、删剪、删改的意思。

2. “詩”(shī)同樣也是一個漢字,部首為讠,總筆畫數為7。表示詩歌的意思。

删詩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早期在古代作家或文人創作交流中,有時會對自己的寫作進行删減、修飾,以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這種現象逐漸被稱為删詩。

繁體與古代漢字寫法

繁體字中,“删”字的寫法為「刪」,部首和總筆畫數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所變化,具體而言,早期的古代文字記載形式較為複雜,但到了秦漢時期,漢字的寫法逐漸規範化,其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漢字形式較為接近。所以在古代時期,删詩的寫法與現代并無太大差異。

例句

1. 他在寫作之前經常會删詩,以确保每個字句都是最精煉的表達。

2. 這首詩經過了多次删詩,才具備了現在這樣的雄渾氣息。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修改詩、删除詩歌、修飾詩句、切詩。

反義詞:添詩、寫詩、作詩、增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