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設置閏月的方法。《漢書·律曆志上》:“并終數為十九,《易》窮則變,故為閏法。”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天終數九,地終數十。窮,終也,言閏亦日之窮餘,故取二終之數以為義。” 王先謙 補注:“ 李鋭 曰:并天九地十,得十九為閏法。”
閏法是中國傳統曆法中協調陰陽曆差異的特殊置閏規則,其核心在于通過周期性增加閏月或閏日,使曆法計算與太陽回歸年、月相周期保持同步。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閏”指“曆法紀年與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有一定差數,故每隔數年設閏日或閏月調整”。
從曆法體系分析,中國古代閏法以“十九年七閏”為典型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卷》),該規則通過19年插入7個閏月,将陰曆月與陽曆年誤差縮小至2小時以内。清代《曆象考成》進一步細化了閏月推算标準,規定以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缺失月份定為閏月,确保農耕周期與季節吻合。
現代天文學研究(《紫金山天文台曆算綱要》)指出,現行農曆沿用了無中氣置閏法,結合朔望月長度29.53059天與回歸年365.2422天,通過複雜公式$$ frac{235個朔望月}{19回歸年} = 1.000017 $$實現長期誤差控制,其精度達到每2132年誤差1天。這種精密置閏體系體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卓越成就。
“閏法”是曆法中調整年、月、日周期的規則,主要用于協調曆法與實際天文現象(如地球公轉周期)的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閏法指設置閏月或閏日的方法。在農曆中,通過“三年一閏,五年再閏”的規則,平均每19年加入7個閏月,稱為“十九年七閏法”;公曆則通過“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規則設置閏日(2月29日)。
《漢書·律曆志》記載,古人将天、地終數“九”和“十”相加得十九,作為閏法周期的基礎,形成“十九年七閏”的農曆置閏規則。這一方法延續至今,确保農曆月份與四季變化同步。
“閏”字本義為“餘數”,引申為曆法中的調整規則。其計算涉及複雜的天文觀測和數學推演,是古代中國曆法精密性的體現。
飽覽悲聲避暑撥降簸邏回脖子不悆藏龍卧虎成不的斥遠蠢悍爨琴翠滴逗鬧翻更繁念藩翼富饒格林尼治時間規格果食還殿海葵酣飽旱沴弘文館浣花翁悔悶剿辦解隋臼科軍賊伉王剌步朗月兩到蹥蜷靈轸禮祀蝼蟻麻搥妙筆敏晤魔魇母陀羅納佑釀郁配撥慊然清茶淡飯瓊苑善戰聖事石魚湖疏勒太平間骰兒兔葵燕麥土老帽完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