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設置閏月的方法。《漢書·律曆志上》:“并終數為十九,《易》窮則變,故為閏法。”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天終數九,地終數十。窮,終也,言閏亦日之窮餘,故取二終之數以為義。” 王先謙 補注:“ 李鋭 曰:并天九地十,得十九為閏法。”
“閏法”是曆法中調整年、月、日周期的規則,主要用于協調曆法與實際天文現象(如地球公轉周期)的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閏法指設置閏月或閏日的方法。在農曆中,通過“三年一閏,五年再閏”的規則,平均每19年加入7個閏月,稱為“十九年七閏法”;公曆則通過“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規則設置閏日(2月29日)。
《漢書·律曆志》記載,古人将天、地終數“九”和“十”相加得十九,作為閏法周期的基礎,形成“十九年七閏”的農曆置閏規則。這一方法延續至今,确保農曆月份與四季變化同步。
“閏”字本義為“餘數”,引申為曆法中的調整規則。其計算涉及複雜的天文觀測和數學推演,是古代中國曆法精密性的體現。
《閏法》是指在農曆中為了平衡太陽曆和月亮的運行周期,設置的一個特殊規則,用于調整年份中的月份和天數。
《閏法》的拆分部首為門(mén)和火(huǒ),總共11個筆畫。
《閏法》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農曆制度,目的是為了解決農曆與實際天文現象之間的差異。
《閏法》的繁體字為「閏法」。
古時候《閏法》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1. 漢字中的“閏”字是用來表示閏年的。
2. 農曆中的閏月是為了保證農曆與實際時間的對應。
閏月、閏年、閏日、閏秒。
閏、潤。
平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