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玩樂之車。《錦繡萬花谷》卷十六引 晉 張華 《博物志》:“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 宋 王黼 等《博古圖》卷二七:“ 漢 鳩車、 六朝 鳩車,二器狀鳲鳩形,置兩輪間,輪行則鳩從之……為兒童戲。” 明 唐寅 《歲朝》詩:“鳩車竹馬兒童市,椒酒辛盤姊妹筵。” 清 孫枝蔚 《憶昔篇寄示燕榖儀三子》詩:“憶昔為童子,神清嗜好寡,亦未戲鳩車,亦未乘竹馬。”
“鸠車”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兒童玩具車,其名稱和用途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鸠車(拼音:jiū chē,注音:ㄐㄧㄡ ㄔㄜ)指古代兒童玩樂用的小車,因形似鸠鳥(如斑鸠)而得名。晉代張華《博物志》記載:“小兒五歲曰鸠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說明其與兒童遊戲密切相關。
曆史淵源與形制
文化意義
鸠車不僅是一種玩具,還象征古代兒童成長的階段性标志。五歲玩鸠車、七歲騎竹馬的習俗,反映了古代對兒童娛樂與教育的關注。
其他說法補充
另有資料提到“鸠車”可能與佛教文化相關,被描述為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車輛(如載經卷或儀式用具),但此說法較少見于主流曆史文獻,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鸠車是古代兒童玩具的代表,其名稱、造型和用途均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若需進一步考證不同說法(如印度起源論),建議查閱《博古圖》《博物志》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考古研究。
《鸠車》是一個成語,意為非常懶惰和不務正業的狀态。它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像鸠鳥一樣坐在車上,無所事事,沒有做任何有益于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鸠車》的部首是鳥,筆畫數為12畫。
《鸠車》最早出自《戰國策·楚策四》中的一篇《楚果·鸠車》,用來形容楚國的莊襄王。莊襄王因嗜酒而迷失了自己,整日無所作為,被比作鸠鳥坐在車上。
《鸠車》的繁體字是「鳩車」。
古時候《鸠車》可以寫作「鳩車」或「鳩車」。
他整天遊手好閑,真是個鸠車。
鸠車是一個固定搭配,一般不與其他詞組合。
懶散、無所事事、遊手好閑
勤奮、努力、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