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傷痛心。《漢書·賈誼傳贊》:“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宋 葉適 《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後四十年,道其事者,尚相與悼痛嗟惜不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自家起了一個别號,叫做‘死裡逃生’,以志自家的悼痛。”
"悼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達對逝去之人或不幸事件的深切哀傷。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解釋:
基本詞義 由"悼"(哀悼)和"痛"(悲痛)組成,指因死亡或重大損失引發的劇烈情感沖擊。現代語境中既可用于私人哀傷(如親人離世),也可指公共事件的集體悲痛。
曆史溯源 最早見于《漢書·賈誼傳贊》:"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表達對英才早逝的惋惜。宋代葉適《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等文獻延續此用法,突顯其文學表達功能。
情感層次 包含三層遞進:
現代應用場景
該詞較"悲傷"更具書面莊重感,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深度情感表達。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避免在普通哀傷場景中過度使用。
悼痛(dào tòng)這個詞指的是對某個人或某個事情感到悲傷和痛苦的情感狀态。它由“悼”和“痛”組成。
“悼”字的部首是“心”,它的總筆畫數是11。
“痛”字的部首是“疒”,它的總筆畫數是12。
“悼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人們使用這個詞來形容對逝去的親人或其他重大損失感到深深的悲痛。
“悼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悼痛」。
在古代漢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有時會稍有不同。例如,古時的寫法有時會将“悼”字的上半部分寫成“㐌”,或者将“痛”字的下半部分寫成“㒼”。
1. 我對他的離世深感悼痛。
2. 這個國家的人民正處于對失去家園的悼痛中。
悼念、悼詞、痛苦、痛心、痛哭
哀痛、悲傷、傷心、痛楚
歡樂、快樂、愉悅、喜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