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不欺闇室 ”。 漢 劉向 《列女傳·衛靈夫人》:“ 靈公 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 蘧伯玉 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堕行。 蘧伯玉 , 衛 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 伯玉 也。”後因以“不欺暗室”謂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闇室。”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三:“女仙謂 建章 曰:‘子不欺暗室,所謂君子人也。’”《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俦》:“雖然 錢秀才 不欺暗室,與小女即無夫婦之情,已定了夫婦之義。若教女兒嫁 顔俊 ,不惟小人不願,就是女兒也不願。”
不欺暗室是漢語成語,拼音為bù qī àn shì,字面意思是“在無人看見的暗處也不做虧心事”,比喻為人光明磊落、表裡如一,強調自覺遵守道德準則的修養境界。
核心含義
指即使處于無人監督的隱秘環境,依然恪守本分,不做違背道德或良知的事。
詞源解析
曆史淵源
出自西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
衛靈公與夫人夜坐時,聽到車馬聲在宮門前停止又複起。夫人推斷駕車者為賢臣蘧伯玉,因他“不為冥冥堕行”,即使無人監督仍遵禮下車步行。
文學引用
唐代駱賓王《螢火賦》以“入暗室而不欺”類比君子之道,進一步傳播此成語。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定語,用于褒揚品行高潔之人。例如:
“他一生不欺暗室,深受敬重。”
近義與反義
該成語強調“慎獨”精神,適用于廉潔自律、道德修養等領域。例如,黨員幹部需在無人監督時仍嚴守紀律,體現自我約束的高尚品格。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查看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