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憂,操心。《管子·形勢》:“譕臣者可以遠舉,顧憂者可與緻道。” 尹知章 注:“顧憂,謂忠事勤臣道。” 戴望 校正:“聖人擇言必顧其累,擇行必顧其憂,故曰,顧憂者可與緻道。” 宋 蘇轼 《撫問知河南府張璪知永興軍韓缜口宣》:“卿輟自廟堂,出為師帥。勞於綏禦,寬我顧憂。”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顧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顧憂”指擔憂、操心。該詞由“顧”(關注、顧慮)和“憂”(憂慮)組合而成,強調因牽挂或責任感而産生的憂思。
文獻出處與用法
近義詞與延伸
類似表達包括“憂思”“牽挂”,多用于形容對事務或責任的深切關注。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
總結
“顧憂”是一個體現責任感與深謀遠慮的詞彙,常用于描述古代君臣或勤勉者的心理狀态,現代可類比為“殚精竭慮”的深層含義。
《顧憂》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意為“關心、擔憂”。顧,指關心、照顧;憂,指擔憂、憂慮。綜合起來,顧憂表示一個人在意他人的困難或煩惱,為他人的問題感到擔憂,并願意為其提供幫助。
《顧憂》的第一個字“顧”,拆分後的部首是“頁”(radical),它的筆畫數是18。第二個字“憂”,拆分後的部首是“心”,它的筆畫數是6。
《顧憂》一詞來源于《孟子·梁惠王下》:“天下之苦人不察也,察之心也。”這句話意為“世間的苦難人們不去關心,隻是關心自己的心事。”。
繁體的《顧憂》與簡體的“顧憂”意義相同,隻是字形上有些許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并非一成不變。《顧憂》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受到了曆代文字變革的影響,所以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有不同的字形。根據史書記載,唐代時的“顧憂”寫作“故慮”;宋代時的寫作“勾憂”。
1. 他時常忘卻了自己的煩惱,将心思放在顧憂他人上。
2. 母親總是顧憂着全家人的安全和幸福。
顧念、顧客、顧全大局、憂心忡忡等。
關心、憂慮、擔憂。
漠視、放任、無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