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後,其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陸太尉 詣 王丞相 咨事,過後輒翻異。 王公 怪其如此,後以問 陸 。 陸 曰:‘公長民短,臨時不知所言,既後覺其不可耳。’”
“既後”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和古籍例證綜合解析:
“既後”表示“以後、其後”,用于指代某事件之後的時間段。例如在《世說新語》中,陸太尉與王丞相議事,事後改變主張時提到:“臨時不知所言,既後覺其不可耳”,此處“既後”即“之後才意識到”的意思。
“既”的本義
甲骨文中,“既”字左邊為食器,右邊像人食畢轉身離去的形态,本義為“吃完、完畢”(《說文解字》)。後引申為表示完成的副詞,如“既往不咎”。
“後”的含義
指時間或空間上的後續,如“之後”“後方”,與“前”相對。
《世說新語·政事》中記載的對話:“既後覺其不可耳”(事後才覺得不妥),典型體現了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或《說文解字》()的詳細字義分析。
既後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之後”、“以後”。既後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部首是“既”,右側部首是“㞢”。既後的總筆畫數為10畫,其中部首“既”的筆畫數為5畫,部首“㞢”的筆畫數為5畫。
既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左傳》。繁體字“既”保留了傳統的字形,而簡化後的簡體字“已”則更加常用。在古代,既後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義并未改變。
以下是既後一詞的繁體形式:既後。繁體字形更接近于古代的漢字形式,常見于台灣等地的書寫。
在古代,既後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對于現代漢字的書寫來說,我們使用的是簡化後的字形,即“已以後”。這是為了符合現代漢字簡化的發展趨勢,使字形更加簡潔易寫。
以下是一些使用既後一詞的例句:
1. 我們決定出發既後再計劃行程。
2. 明天學校放假,既後我們可以一起去遊泳。
3. 他工作不積極,既後被公司解雇了。
以下是一些由“既後”組成的詞語:
1. 既定:已經确定下來的。
2. 既往:已經過去的。
3. 既成事實:已經變成事實的。
以下是一些與“既後”具有相似意義的詞語:
1. 此後:從此以後。
2. 其後:他後。見下文。
3. 其次:次序在後面的。
以下是一些與“既後”相反的詞語:
1. 先前:在此之前。
2. 之前:在某個時間點或事件之前。
3. 首先:在行動或順序上位于最前的。
以上是對“既後”一詞的解釋和說明,包括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