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後,其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陸太尉 詣 王丞相 咨事,過後輒翻異。 王公 怪其如此,後以問 陸 。 陸 曰:‘公長民短,臨時不知所言,既後覺其不可耳。’”
“既”是現代漢語中兼具副詞和連詞功能的常用字,其核心語義圍繞時間完成與邏輯關系展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古代漢語詞典》的釋義,具體解析如下:
一、作為副詞時
二、作為連詞時
三、曆時演變維度 甲骨文時期“既”象人食畢轉頭之形,本義為“食盡”,《說文解字》釋為“小食也”,後引申出時間與邏輯關聯義。該字在先秦文獻中已完成虛化過程,如《莊子》“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展示成熟的連詞用法。
四、現代使用規範
(注:參考文獻對應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因無線上公開版本未附鍊接)
“既後”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和古籍例證綜合解析:
“既後”表示“以後、其後”,用于指代某事件之後的時間段。例如在《世說新語》中,陸太尉與王丞相議事,事後改變主張時提到:“臨時不知所言,既後覺其不可耳”,此處“既後”即“之後才意識到”的意思。
“既”的本義
甲骨文中,“既”字左邊為食器,右邊像人食畢轉身離去的形态,本義為“吃完、完畢”(《說文解字》)。後引申為表示完成的副詞,如“既往不咎”。
“後”的含義
指時間或空間上的後續,如“之後”“後方”,與“前”相對。
《世說新語·政事》中記載的對話:“既後覺其不可耳”(事後才覺得不妥),典型體現了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或《說文解字》()的詳細字義分析。
部辦不止嘲讪趁風轉篷春花秋實大拂膽礬丹砂訣登樓賦點兵動物學頓足二鴻二輝放虎自衞匪朝伊夕風積作用負進還嗣橫拓環鋸火鞭見事生風艱拙角勢家長裡短靜閑進退有度炯耀救解戄然科役寇萊诓誘寬靖另起爐竈禮順滿崽蟊疾冥徵珉珣攀藤附葛偏盲劈風斬浪樯帆磬子親熟驅走深入膏肓史科世祉桃李精神通天寶帶屯備外揚僞傳仙翰校曆霄練析圭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