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有辛味的菜與牛羊肉。 唐 韋應物 《紫閣東林居士叔緘賜松英丸辄獻詩代啟》:“道場齋戒今初服,人事葷羶已覺非。”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二·韬光禅師》:“刺史 白居易 重其道,嘗具饌飯之,以詩邀雲:‘白屋炊香飯,葷羶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葷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ūn shā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代食物
本義指帶有辛味的蔬菜(如蔥、蒜等)與牛羊肉,尤其強調肉類食物的腥臊氣味。例如唐代韋應物詩句“人事葷膻已覺非”,即表達對葷腥食物的疏離感。
氣味特征
“膻”字本義為羊臊氣(《莊子》中“羊肉膻也”),後泛指肉類或濃烈食物的氣味。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源或例句,可參考《漢典》 或古詩文用例。
《葷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用來形容具有濃厚肉味或腥臊氣味的食物。通常用來形容葷菜、肉類食品或未經處理的腥臊味道。
《葷膻》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整個詞的筆畫數為10畫(草-6畫,月-4畫)。
《葷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這篇文章中。
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為「葷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葷」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左側為「艹」,右側則是「颠倒的人」字,意味着肉類食品禁忌。
而「膻」在古代寫法中,由「⺼」和「㚔」兩個部分組成。
1. 這家餐館的菜品香氣撲鼻,葷膻味道十分濃郁。
2. 老闆特地選擇了沒有葷膻味的食材,以迎合顧客的需求。
3. 廚師巧妙地搭配調料,将葷膻之氣轉化為一種獨特的美味。
組詞:葷菜、葷香、膻味、膻氣
近義詞:腥臊、膻臭、腥氣
反義詞:清淡、素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