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葉萎敗的株幹。 唐 溫庭筠 《觀蘭作》詩:“易地無赤株,麗土亦同榮。”
赤株,漢語複合詞,由“赤”與“株”構成,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詞義解析
“赤”本義為火紅色,《說文解字》釋為“南方色也”,引申為純淨、裸露之意;“株”指樹木露出地面的根部,《韓非子·五蠹》有“守株待兔”用例,後泛指樹幹或植株整體。組合後,“赤株”可指代紅色枝幹的植物,或特指枝葉凋零僅存紅色主幹的樹木。
文獻例證
該詞見于古代詩文,如明代《農政全書》記載“赤株者,柿之别種”,描述柿樹變種枝幹呈赤色的特征;清代《廣群芳譜》引述“赤株無葉,獨立寒岡”,描繪冬季枯樹的景象。
現代應用
在植物學領域,“赤株”偶用于形容紅楓、紅杉等樹種在特定季節的形态,但屬非專業術語,更多作為文學意象存在。
參考資料
“赤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指花葉萎敗的株幹,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唐代溫庭筠《觀蘭作》詩句“易地無赤株,麗土亦同榮”,通過對比枯萎與繁茂的植物,表達環境對生命狀态的影響。此處的“赤”指植物因枯萎失去色彩,“株”指樹幹或根部。
部分詞典将其列為成語,解釋為“樹木被砍去根部,比喻事物徹底毀壞或滅亡”。例如形容戰争後村莊被夷為平地的場景,可類比使用“赤株”表達完全毀滅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探讨該詞在特定文本中的含義,可提供具體例句或上下文。
邦交寶舶表酂兵術鉢拏不見起草座吃不住勁颠敗怼憾方亮風弦負乘斯奪甘罷羹沸管幹鬼臉弘朗宏裕荒子活蹦活跳将星金沙羅伎人絶後空前絕活君子動口不動手開運累劫臨别戮人枚乘荓蜂契據清谷惸鳏秋娘券劑忍事騷文尚方仗衰鬓書策鼠雀之輩談若懸河談中體弱桐偶人通深箨龍衣橐泉宮婉言萬衆維鬥無廖五髒下碇稅閑敏校尉謝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