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稭的意思、苴稭的詳細解釋
苴稭的解釋
古代祭祀時用作陳列祭品的草席。《漢書·郊祀志上》:“古者封禪,掃地而祠,席用苴稭,言其易遵也。” 顔師古 注:“ 應劭 曰:‘稭,藁本也,去皮以為席。’ 如淳 曰:‘苴讀如租。’…… 師古 曰:‘茅藉也。苴字本作葅,假借也。’”《史記·封禅書》作“葅稭”。
詞語分解
- 苴的解釋 苴 ū * 的雌珠,開花後能結果實。 鞋裡墊的草。 苴 á 浮草,枯草:“如彼栖苴”。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稭的解釋 稭 ē 同“稭”。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苴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特指古代祭祀時使用的包裹或襯墊祭品的茅草。其含義可以拆解如下:
-
苴 (jū):
- 本義指大麻的籽實(麻子),引申指粗劣、墊襯之物。
- 在祭祀語境中,“苴”常指包裹祭品(如牲肉)所用的茅草,取其襯墊、包裹、承載之意,象征對神靈的敬奉與物品的潔淨。
-
稭 (jiē):
- 本義指農作物脫粒後剩下的莖稈,如麥稈、稻稈等。
- 在“苴稭”一詞中,“稭”具體指用于祭祀的茅草稈,強調其作為植物莖稈的物理形态。
-
苴稭 (jū jiē):
- 合成詞,特指古代祭祀時用以包裹、襯墊祭品(特别是牲體)的茅草。
- 其作用一方面是物理上的襯墊、包裹,使祭品顯得整潔、莊重;另一方面也具有宗教儀式的象征意義,代表對神靈的虔誠和敬意,有時也用于縮酒(澆酒于茅上,象征神靈享用)。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明确收錄“苴稭”詞條,釋義為“古代祭祀時用作陳列祭品的草墊”。 漢語大詞典 - 苴稭 (注:此為示例鍊接格式,實際需替換為有效鍊接)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對“苴”的注解中提到“…《禮》有‘苴稭’,謂藉祭之茅也。”,點明了其在祭祀禮儀中的用途。
- 《周禮·天官·甸師》及相關注疏: 《周禮》記載甸師職責包括“祭祀,共蕭茅”,鄭玄注解釋蕭茅用于縮酒和包裹祭品(即“苴”)。後世注疏常将此類用于包裹祭品的茅草稱為“苴稭”。
- 《儀禮》相關篇章(如《特性饋食禮》、《少年饋食禮》): 詳細記載了古代祭祀禮儀,其中多次提及使用茅草(苴)來襯墊、包裹或捆束祭品(如牲體)。這些記載是理解“苴稭”具體應用場景的核心文獻。
- 《禮記》相關篇目(如《郊特牲》): 對祭祀禮儀有理論闡述,有時也會提及使用茅草(苴)的象征意義(如“縮酒”),有助于理解“苴稭”的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由于未搜索到與“苴稭”相關的可靠資料,以下為基于漢字結構的推測分析:
-
單字釋義
- 苴(jū/chá):
- 讀jū時,指麻的子實(如《詩經》中“九月叔苴”),或墊鞋底的草;
- 讀chá時,可指浮草、枯草(如《楚辭》中“草苴比而不芳”)。
- 稭(jiē):同“稭”,指農作物脫粒後的莖稈,如麥稭、豆稭等。
-
組合推測
“苴稭”可能指某種植物的莖稈或纖維材料,或與古代編織、填充等用途相關。例如:
- 麻類植物的莖稈(苴為麻屬,稭為莖稈);
- 草墊、草席的原材料(結合“苴”的墊物含義)。
-
注意事項
- 該詞可能為生僻詞或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 不排除方言或特定文獻中的特殊用法,需結合上下文确認;
- 建議檢查是否為“苴稭”“苴稈”等詞的誤寫。
若有具體出處或語境,可進一步分析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靶場白毫光抱犢薄讓北京大學圖書館碧玉篸滄海一鱗參佐顫杖塵幻塵思醇甿楚嚴鼓詞向徂晖短垣自逾遁迹潛形恩俸飛白飛行殿附集花丁賈充香稼政鲫瓜兒荊钗布裙精打精抉摘趷蹬蹬吭臆闚圖琳房荦峃漫天叫價免黜妙質密遣謬迂南江青房窮戹勸酧屈摺商號牲豭石罅收禁説懷書頁宿傳瑣賤貪程掏炭讨繹通弊筒箭韋氏學宵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