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訓。先代留下的法則。《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義是力” 漢 鄭玄 箋:“故訓,先王之遺典也。” 南朝 梁武帝 《谥始興王憺冊》:“方軌往賢,稽擇故訓;鴻名美義,允臻其極。”
(2).訓诂。《漢書·藝文志》:“《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宋 洪邁 《容齋四筆·諸家經學興廢》:“《毛詩》者出於 河間 人 大毛公 ,為之故訓,以授 小毛公 。”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百年以來,學者講求形聲故訓,專治《説文》,多宗 許 鄭 ,少談 杜 馬 。” 嚴複 《譯<天演論>自序》:“夫如是,則雖有故訓疏義之勤,而於古人詔示來學之旨,愈益晦矣。”
故訓是漢語訓诂學術語,指對古代文獻中字詞、句意的傳統解釋或通行注解,尤指漢代及以前的經學家對先秦典籍的訓釋。其核心在于通過文字、音韻、語法等手段,疏通古書文義,傳承經典原意。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述其内涵:
“故”與“訓”的本義
“故”本義為“舊、古”,引申為“本原、舊有的解釋”(《說文解字》:“故,使為之也”);“訓”意為“說教、解釋”(《說文解字》:“訓,說教也”)。二者結合指代古代傳承的經典注解,如《詩經·周南·關雎》毛亨傳即為典型故訓(來源:王力《古代漢語》)。
學術定位
故訓是訓诂學的核心内容,屬“傳注體”範疇,與“義疏”“集解”并列。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強調:“訓者,順其意以釋之”,故訓即依古意疏通文義(來源:郭錫良《古代漢語》)。
解釋方法
文獻載體
主要見于漢代經注(如《毛詩故訓傳》)、字書(《說文解字》)、雅書(《爾雅》)。清代乾嘉學派奉漢儒故訓為圭臬,形成“樸學”傳統(來源: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當代學者繼承故訓方法,結合出土文獻(如甲骨、簡帛)校勘傳世文本。例如《論語》“學而時習之”中“習”的故訓為“鳥數飛”,今據戰國楚簡驗證其“實踐”義(來源: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
參考文獻
(注:文獻鍊接需訪問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獲取)
“故訓”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其核心意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古訓(先代法則)
指古代流傳下來的教誨、經驗或道德準則,體現前人的智慧總結。如《詩經·大雅·烝民》中“古訓是式”即強調效法先王遺典。南朝梁武帝曾用“稽擇故訓”表達對古代典範的遵循。
訓诂(文字解釋)
特指對古籍文字的考據與注解。例如《漢書·藝文志》記載的《毛詩故訓傳》,即漢代學者對《詩經》的注釋著作。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故訓”既可指代文化傳承中的經驗法則,也可作為文獻研究術語,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判斷。
闇淡阿月渾子白色人種悲慽表起不難吃搭搭醇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呆相帶孝電流放大器電針療法兜兜褲斷用獨輪飯甑鋒芒畢露分居搞小動作耕牛為主遭鞭杖匌匝公共衮衮黑龊龊踐蹂基座抗敵抗質狂劇曠望料口柳暖花春六色錢馬陵慕樂木皮嶺内顧偶像片茶塹壘谯國新書青錢萬選囚攮的确耗日崩柔利上佼剩客升山采珠霜心熟思司明王事威攝文氣五時副車險德銷繳奚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