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抗;對等。《魏書·薛謹傳》:“ 謹 所治與 屈丐 連接,結士抗敵,甚有威惠。”舊題 南朝 宋 劉質 《近異錄》:“他家童稚或與争忿,則六臂齊舉奮擊,莫能抗敵。”《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七年》:“虜使之來,受而弗答。以為大明臨禦,國富兵強,抗敵之禮,何憚而為之,何求而行之!”
(2).抗擊來犯之敵。《新唐書·回鹘傳上》:“ 回鶻 盛彊,北邊空虛,一為風塵,則弱卒非抗敵之夫,孤城為不守之地。” 元 楊載 《送張仲實之宜興》詩:“兵威終抗敵,人力可回天。”
“抗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從以下角度解析:
對抗;對等
這一含義多見于古代文獻,指雙方在力量或地位上的抗衡。例如《魏書·薛謹傳》提到“結士抗敵,甚有威惠”,強調與敵方形成對抗态勢。
抗擊來犯之敵
這是更常見的現代用法,指抵禦外敵入侵的行為。如《新唐書·回鹘傳》中“弱卒非抗敵之夫”,即指士兵抗擊敵人的職責。
現代多指保家衛國的軍事或集體行動。例如: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新唐書》等文獻來源,或訪問滬江詞典等平台。
抗敵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指的是抵抗敵人、對抗外敵的行為。下面我們來探讨一下該詞的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抗敵這個詞共有兩個字,其中“抗”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7畫,而“敵”字的部首是攵,總共有8畫。
“抗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戰争時期。當時,中國面臨外敵侵略,人們為了保衛國家、抵禦敵人的侵犯,形成了“抗敵”這個詞彙。
在繁體字中,“抗”字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而“敵”字的寫法為「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包括“抗”字和“敵”字也有不同的寫法。而這些寫法大多已經淘汰,不再常用。
一、他奮力抗敵,保衛了家園。
二、我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抗敵。
抗敵這個詞語可以組成許多相關詞彙,像抗敵鬥争、抗敵意識、抗敵精神等。
近義詞有抵抗、反抗、對抗。
反義詞是協助、合作、投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