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抗;對等。《魏書·薛謹傳》:“ 謹 所治與 屈丐 連接,結士抗敵,甚有威惠。”舊題 南朝 宋 劉質 《近異錄》:“他家童稚或與争忿,則六臂齊舉奮擊,莫能抗敵。”《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七年》:“虜使之來,受而弗答。以為大明臨禦,國富兵強,抗敵之禮,何憚而為之,何求而行之!”
(2).抗擊來犯之敵。《新唐書·回鹘傳上》:“ 回鶻 盛彊,北邊空虛,一為風塵,則弱卒非抗敵之夫,孤城為不守之地。” 元 楊載 《送張仲實之宜興》詩:“兵威終抗敵,人力可回天。”
抗敵(kàng dí)指抵抗敵人或敵對勢力的行為,具有明确的對抗性和防禦性。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釋義:
指以武力或非武力方式對抗外來侵略或敵對勢力。
示例: “軍民齊心抗敵,保衛家園。”(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文化内涵: 常見于曆史戰争語境,強調集體行動與民族精神,如抗日戰争時期的“全民抗敵”。
單字拆解
二字組合強化“主動對抗”的語義,區别于被動防禦。
近義詞辨析
詞語 | 側重點 | 示例 |
---|---|---|
抗敵 | 直接對抗敵人 | 組建遊擊隊抗敵 |
禦敵 | 防禦性抵禦 | 修築城牆禦敵 |
拒敵 | 阻止敵人進攻 | 拒敵于國門之外 |
曆史典籍
《宋史·嶽飛傳》載:“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其抗敵之志可見一斑。”(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
解讀: 凸顯“抗敵”蘊含的犧牲精神與家國情懷。
現代用法
在《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抗擊敵人”,強調行動性與目的性(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抗敵”一詞常見于愛國主題作品,如田漢《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我們萬衆一心,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後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體現民族危亡時的抗争意志。
參考資料
“抗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從以下角度解析:
對抗;對等
這一含義多見于古代文獻,指雙方在力量或地位上的抗衡。例如《魏書·薛謹傳》提到“結士抗敵,甚有威惠”,強調與敵方形成對抗态勢。
抗擊來犯之敵
這是更常見的現代用法,指抵禦外敵入侵的行為。如《新唐書·回鹘傳》中“弱卒非抗敵之夫”,即指士兵抗擊敵人的職責。
現代多指保家衛國的軍事或集體行動。例如: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新唐書》等文獻來源,或訪問滬江詞典等平台。
哀風八戒肸肸弊衣蔬食博學多聞不甯宸路搥牛楚招翠裾鬥膽風水先生忿嫉歌哭國器孤秀檟楚瞯摸加派解褐稭子矜哀靜谳隮陟抉目胥門駒駒闊迂老版雷火籤兒楞梅臉嫩栗喇論辭淪漪旅遊點篾刀磨障能說慣道逆計潑毛神撲旂扲掑淇園榮隕軟善騷牯上車商度沈墊詩盟收單停闆衛生間溫奧蝸蜒無題五言絕邪魔歪道西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