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劫持人質以相抗。《後漢書·耿弇傳論》:“昔 曹子 抗質於 柯 盟, 相如 申威于 河 表,蓋以決一旦之負,異乎百死之地也。” 李賢 注引《史記》:“ 齊桓公 與 魯莊公 會於 柯 而盟, 曹沬 執匕首劫 齊桓公 …… 桓公 乃盡還 魯 之侵地,而與之盟。”
“抗質”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來源進行區分:
一、古代用法(曆史文獻中的含義) 指劫持人質以對抗對方,屬于動詞性短語。例如《後漢書·耿弇傳論》記載的“曹子抗質于柯盟”,描述曹沫劫持齊桓公以索回失地的典故。該含義強調通過挾持人質達成政治或軍事目的。
二、現代網絡語境中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标注為成語,釋義為“抵制低劣品質,拒絕劣質産品”,強調對質量的追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網絡時代新造詞彙,需注意語境適用性。
使用建議:
《抗質》是不同于主觀主義、墨守成規的一種品質,是指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勇敢地對抗各種不正常的事物、狀态、觀念,以及一切阻礙自身發展的困難。抗質使人具備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堅持原則的勇氣。
《抗質》這個詞的部首是手,也可以是扌。拆分後的筆畫為“扌寸寸方攵屍”。
《抗質》一詞來源于漢語,是由它的詞義所衍生出來的,用以描述對抗不良因素的品質。
《抗質》的繁體字為「抗質」。
在古代,抗質的寫法可能會和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抗質這個詞在古代沒有固定的寫法,因為漢字的形态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1. 他無論遭遇多大的困難,都能以堅定的信念抗質前行。
2. 她以她的勇氣和抗質精神打破了性别的限制。
1. 抗争:指以鬥争的方式抵抗不正義的行為或勢力。
2. 抗議:指通過言語或行動向對某事物持有異議或不滿的人或組織表達不滿的行為。
3. 抵抗:指用力量、智慧等手段來抵抗外部的攻擊、侵害或壓迫。
1. 抗禦:指用各種手段抵禦不好的事物或外來的侵害。
2. 抵制:指拒絕接受或執行某種制度、觀念、産品等。
1. 順從:指對各種要求或規定沒有抵抗,毫無反抗的态度。
2. 逆來順受:指對困境或壓力沒有作出抗争,而是默認、接受甚至納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