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質的意思、抗質的詳細解釋
抗質的解釋
謂劫持人質以相抗。《後漢書·耿弇傳論》:“昔 曹子 抗質於 柯 盟, 相如 申威于 河 表,蓋以決一旦之負,異乎百死之地也。” 李賢 注引《史記》:“ 齊桓公 與 魯莊公 會於 柯 而盟, 曹沬 執匕首劫 齊桓公 …… 桓公 乃盡還 魯 之侵地,而與之盟。”
詞語分解
- 抗的解釋 抗 à 抵禦:抗擊。抗争。抗拒。抵抗。頑抗。 拒絕:抗議。抗上。抗命。抗稅。 對等:抗衡(力量不相上下的對抗)。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質的解釋 質 (質) ì 本體,本性:物質。流質(流動的不是固體的東西)。實質。質言(實言)。沙質。本質。質點。品質。性質。素質。資質。 樸素,單純:質樸。質直。 問明,辨别,責問:質疑。質問。質詢。對質。 抵
專業解析
“抗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用以抵押、擔保或作為憑信的人或物,尤其指在盟約、沖突中作為保證而交付給對方的人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
核心詞義解析:
- 抗:本義為抵抗、抵禦,引申為匹敵、相當、對等。在“抗質”中,“抗”取其“對等”、“作為保證物”的引申義,強調該“質”是雙方關系中起擔保、平衡作用的事物。
- 質:本義指抵押、作為保證的人或物。在古漢語中,“質”常指人質,即一國或一方為了表示誠意、履行諾言或作為抵押而交給對方的重要人物(通常是君主或貴族的親屬)。
- 合義:“抗質”即指用以擔保、抵押或作為信用憑證的人或物,其核心在于“作為保證的抵押品”,尤其指人質。
-
具體用法與語境:
- 指人質:這是最常見的用法。在古代諸侯國間的盟約、停戰協議或臣服關系中,較弱的一方常需将王子、世子等重要人物送到較強的一方作為人質,以保證遵守約定或忠誠。這個被送去做保證的人就是“抗質”。
- 指抵押品/信物:有時也可泛指用作擔保、抵押的物品或信物,但此用法相對較少,且多與人質概念相關聯。
-
出處與典籍例證:
- 該詞多見于先秦及兩漢典籍。
- 《左傳》:作為記載春秋時期曆史的重要文獻,其中多次出現涉及人質的記載,雖未必直接使用“抗質”一詞,但所述内容即“抗質”的實質。例如,諸侯國間為結盟或求和而互派公子為質的情況。
- 《史記》:司馬遷在記載戰國、秦漢之際的曆史時,也頻繁涉及人質事件,如著名的“質子”制度(如秦始皇之父異人曾在趙國為質)。這些記載是理解“抗質”含義的重要背景。
- 《漢書》/《後漢書》:漢代在處理與周邊民族(如匈奴、西域諸國)的關系時,常采用納質制度,要求對方送王子等作為人質入朝,這些均可視為“抗質”的具體體現。
-
與現代詞彙的聯繫與區别:
- 人質:現代漢語中的“人質”一詞直接繼承了“抗質”的核心含義(指被扣押以保證對方履行條件的人),是“抗質”概念在現代的延續和常用表達。
- 抵押品/質押物:現代法律和金融術語中的“抵押品”、“質押物”側重于物的擔保,與“抗質”指人為主的特點不同,但在廣義的“擔保物”概念上有一定聯繫。
“抗質”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特指在盟約、沖突或臣服關系中,一方交付給另一方作為履行承諾或表示誠意之擔保的人(通常是重要人物),偶爾也泛指抵押品。其核心在于“質”作為保證物,“抗”則強調了其在雙方關系中的對等擔保作用。理解該詞需結合古代政治、外交中普遍存在的“納質”制度背景。在現代漢語中,其含義主要由“人質”一詞所繼承。
參考來源:
- 釋義主要依據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釋義及經典文獻用例綜合得出。
- 典籍背景參考:
- 《左傳》(如《左傳·宣公十二年》等相關記載)
- 《史記》(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匈奴列傳》)
- 《漢書》(如《漢書·匈奴傳》)
- 《後漢書》(如《後漢書·西域傳》)
- 《漢語大詞典》(權威工具書對“抗質”詞條的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抗質”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來源進行區分:
一、古代用法(曆史文獻中的含義)
指劫持人質以對抗對方,屬于動詞性短語。例如《後漢書·耿弇傳論》記載的“曹子抗質于柯盟”,描述曹沫劫持齊桓公以索回失地的典故。該含義強調通過挾持人質達成政治或軍事目的。
二、現代網絡語境中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标注為成語,釋義為“抵制低劣品質,拒絕劣質産品”,強調對質量的追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網絡時代新造詞彙,需注意語境適用性。
使用建議:
- 涉及曆史文獻時,應采用“劫持人質”的原義;
- 若在消費領域強調品質選擇,需确認上下文是否支持現代引申義。
(注:兩種解釋的權威性差異較大,建議優先參考古籍原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湯長筭常準成心催并榱棟崩折惡卒幹柴烈火感泣幹輿耿光公昆弟鈎詩鈎環步黃金鑷虎臣毀訾解薜緊不緊進退無措究問齎裝軍援沮散巨雄狂顧涼齋淩厲靈期離子龍威虎震鹿蝱輪相羅儒髦稚命曆缗緜木瘿撲責竊食青檮青桂香崎嵚曆落驅牧群疠奢侈品生介神怡雙蛾朔垂術語送字脫籠讬終違間慰問武克銜膽瑕舋西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