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壍壘”。1.深壕高壘的防禦工事。《漢書·趙充國傳》:“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高山遠望之便,部曲相保,為塹壘木樵,校聯不絶,便兵弩,飭鬭具。”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壍壘不設,幹戈不用。”
(2).猶城府。 唐 杜牧 《上宣州崔大夫書》:“獨閤下不自矜高,不設壍壘,曲垂情意,以盡待士之禮。”參見“ 城府 ”。
“塹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qiàn lěi,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深壕與高壘結合的防禦工事,常用于古代軍事防禦體系。具體由“塹”(壕溝)和“壘”(壁壘)兩部分構成,通過挖掘深溝與堆築高牆形成雙重屏障,以阻擋敵軍進攻。
軍事防禦工事
根據《漢書·趙充國傳》記載:“為塹壘木樵,校聯不絶”,描述了漢代屯田時利用塹壘加強防禦的情景,即通過壕溝、壁壘和瞭望設施形成連貫的防線。
引申為“城府”或“障礙”
唐代杜牧在《上宣州崔大夫書》中提到“不設壍壘”,此處比喻待人接物不設心機或障礙,強調坦蕩的品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或唐代詩文相關記載。
塹壘(qiàn léi)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城池或工事周圍的堤防或土牆。
拆分部首和筆畫:塹(土字旁+土)壘(土字旁+土)。
來源:《說文解字》中記載,塹指的是挖掘而成的溝渠,壘指的是用土塊壘起的防禦牆。
繁體:塹壘。
古時候漢字寫法:塹的古字形為“壵”,壘的古字形為“壘”。
例句:城門前的塹壘堅固可靠,無法攻破。
組詞:防塹、土壘、工事塹壘。
近義詞:城隍、壁壘、堡壘。
反義詞:開放、敞開、無防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