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鼓柂 ”。搖動船舵。謂泛舟。 晉 庾闡 《揚都賦》:“其中則有龍坻華屋,晨鳧之舸。青雀飛艫,艅艎鼓柂。” 元 鄭元祐 《漁莊》詩:“争如顧循讀書倦,馺沓浪花宵鼓柁。” 明 王世貞 《癸酉冬餘遷嶺右阻大風江上》詩:“我自鼓柁 吳淞 邊,君亦西歸渡 沅川 。”
“鼓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鼓”和“柁”的釋義綜合分析:
鼓
在甲骨文中,“鼓”字左邊為鼓的象形,右邊為“支”(手持棒槌),本義指打擊樂器。作動詞時,可引申為“敲擊、振動、使動”等動作,如《詩經·邶風·擊鼓》中“擊鼓其镗”即用此意。
柁
“柁”通“舵”,指船舵,是控制船行進方向的裝置。例如《淮南子》中“柁弱則船覆”即強調舵對航行的重要性。
綜合釋義
“鼓柁”字面意為“搖動船舵”,可引申為掌控方向、奮力行船。古文獻中類似用法如“鼓棹”(劃槳行船),均通過“鼓+工具”表示動作。該詞可能用于描述航行場景,或比喻對事态發展的主動引導。
由于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鼓柁”,以上分析基于單字釋義及古漢語構詞規律推斷。若需具體文獻例證,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鼓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鼓和柁(一種木制車輪)來指代馬車上用來控制馬匹方向的器具。這個詞常被用于形容掌控局勢或掌握決策者。
《鼓柁》由兩個部首組成:鼓(音:gǔ,部首:鼓,筆畫:16)和柁(音:tuó,部首:木,筆畫:9)。
《鼓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用以描寫李斯入秦朝見秦始皇的場景。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古代鼓柁是一種由馬車上的鼓和柁合并成的一個器具,用于指揮車隊的駕馭和馬匹的轉向。在繁體字中,鼓柁的寫法仍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根據史書記載,古時候《鼓柁》這個詞的寫法是“鼔”和“櫜”。其中,“鼔”表示鼓,是由一個部首鼓和9個筆畫組成的;“櫜”表示柁,是由部首木和17個筆畫組成的。
1. 她揮動着手中的鼓柁,引導着馬匹緩緩向前。
2. 作為公司的總經理,他就像一位娴熟掌握鼓柁的車夫,善于引導團隊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進。
1. 鼓掌:用手掌拍擊以表達歡呼或鼓勵。
2. 柁進:指導車馬轉向。
3. 鼓舞:用鼓聲來激勵士氣。
1. 控制:指導、操縱。
2. 主宰:決策、主持。
3. 引導:帶領、激勵。
1. 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決策能力。
2. 任人擺布:完全受他人掌控。
3. 懶散無為:沒有掌握局勢和決策的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