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rally lofty or upright] 指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
自命清高
(1).純潔高尚。 漢 王充 《論衡·定賢》:“鴻卓之義,發于颠沛之朝;清高之行,顯于衰亂之世。”《孔叢子·抗志》:“夫清高之節,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煩慮,擇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若夫孝友仁義,操業清高,可謂立德矣。” 唐 杜甫 《詠懷古迹》之五:“ 諸葛 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 《學校與商場》:“一般人都承認教育是清高事業,也是立國之本。”
(2).指不願合群,孤芳自賞。《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蠻書》:“天子知 李白 清高,不忍相強。” 巴金 《談<憩園>》:“這個人自命不凡,眼高手低,自以為比什麼人都清高。”
(3).職位顯達高貴。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涉務》:“其餘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於清高,益護其短也。” 宋 蘇籀 《栾城先生遺言》:“ 張文定 死而復蘇,自言所見地位清高。” 明 歸有光 《耐齋記》:“故當時號博士官為清高。”
清高一詞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本義與字源解析
“清”指純淨無雜、不染濁流,“高”意為超拔世俗、不慕榮利。二字組合形容人品性純潔高尚,不隨波逐流,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品德純潔高尚,不同流合污”【1】。其概念可追溯至古代士大夫對精神獨立性的追求,如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志節。
行為表現特征
清高者常表現為不慕權貴、淡泊名利,拒絕攀附權勢或參與庸俗事務。例如《辭海》指出,清高者“以孤高自許,不屑與俗人為伍”【2】,具體行為包括遠離官場傾軋、鄙夷物質攀比,堅守個人原則。
文化評價的雙重性
傳統中清高是士人理想人格的象征,代表對精神價值的捍衛;但過度清高也可能被批判為“孤傲避世”。如《漢語大詞典》提及,其隱含“脫離實際、輕視群衆”的潛在貶義【3】,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
現代語境的應用
當代用法延續核心内涵,多形容學術或藝術工作者保持獨立思想、拒絕商業裹挾的态度。例如學者拒絕功利性課題,藝術家堅守創作純粹性等行為,均符合清高的現代诠釋【1】【3】。
權威參考來源: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2】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第六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3】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清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理解:
“清高”指品德純潔高尚、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内涵:
“清高”既可贊美人高潔的品格(如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也可能暗諷脫離實際、過于自我的态度。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歧義。
騃拙白兔公包篚鞭笞鸾鳳鄙土跛鼈帛疊播映步檐布指廛舍宸注崇重蹴擊蹈抃盜祿東音惡忌乏絕風疹塊杆塔規肆古錢河煎緩不濟急夥繁箭靫奸譌翦刷角規雞豆子金蟾井田制迥韻遽容距虛蝌篆兩重性兩林柳嚲莺嬌南車頗耐诠揀善謀生書審拟申制嗜愛試管嬰兒受塊叔服遂匠素書炭敬天拔甜雪望乞唯命是從嫌難喜見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