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詞的意思、浮詞的詳細解釋
浮詞的解釋
(1).虛飾浮誇的言詞。《後漢書·明帝紀》:“先帝詔書,禁人上書言聖,而閒者章奏頗多浮詞。” 唐 白居易 《論于頔所進歌舞人事宜狀》:“内足以辯明聖意,外足以止息浮詞。”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二折:“也是喒不合就聽了這一謎的浮詞。”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七:“敷衍湊拍,滿紙浮詞。”
(2).指應酬之言。《再生緣》卷七九:“爾娘親,一派浮詞虛愛惜,應酬全是為夫家。”
(3).多休累贅的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熔裁》:“規範本體謂之鎔,剪截浮詞謂之裁。”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昔夫子斷 唐 虞 以下迄於 周 ,翦截浮詞,撮其機要。”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讀 沉約 、 魏收 諸史,而知 李延壽 之史之得也,其浮詞簡也;讀 範曄 、 陳壽 二史,而知 李延壽 之史之失也,其瑣説詳也。”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網絡擴展解釋
“浮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内涵:
1.虛飾浮誇的言辭
- 指内容空洞、不切實際的誇張表達,常用于批評文風或言論的華而不實。例如《後漢書·明帝紀》提到“章奏頗多浮詞”,即指奏章中充斥虛誇内容。白居易也曾用“浮詞”形容無實質意義的文字(“止息浮詞”)。
2.應酬性或表面化的語言
- 表示缺乏真誠的客套話或敷衍之語。如《再生緣》中“一派浮詞虛愛惜”,即指表面化的應酬言辭。
3.多餘或累贅的言辭
- 指重複、冗長或無根據的叙述。例如清代袁枚批評“滿紙浮詞”,強調文字需簡潔有力;現代詞典也将其解釋為“不切實際或沒有根據的話”(如“浮詞豔句”)。
補充說明
- “浮”的引申義:構成“浮詞”的“浮”字本義為漂浮(如“浮萍”),引申出“表面化”“空虛”等含義(如“浮誇”“浮躁”),進一步強化了“浮詞”的負面色彩。
-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批評、公文寫作或日常對話中,表達對言辭空洞、缺乏實質内容的不滿。
如需更全面例證,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浮動的詞語”或者“不切實際的言辭”。浮詞的拆分部首是“氵”和“氣”,其中“氵”表示水,而“氣”表示氣體。浮詞的筆畫數目為10畫。
浮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古代漢語中出現的詞語有很多是由姓氏和名字的字形結合而成的。浮詞在繁體字中沒有變化,仍然是“浮詞”,保留了簡體字的形式。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浮詞在古代并沒有特定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浮詞的例句:
1. 他的演講裡充斥着許多浮詞,缺乏實際的支持。
2. 這篇文章的浮詞很多,給人一種虛假的感覺。
浮詞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比如:
1. 修辭浮詞(修辭手法中使用的不切實際的詞語)
2. 虛浮詞(形容空洞、不實在的詞語)
浮詞的近義詞可以是:
1. 空泛的詞語
2. 無實質内容的言辭
浮詞的反義詞可以是:
1. 實際詞語
2. 切實的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