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循承奉。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三》:“當洗濯心誠,盟於天地,靜守形骸,軌承訓誨。”
“軌承”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來源中略有差異,但主要可歸納為以下解釋:
遵循承奉
這是大多數詞典(如、4、7)明确指出的核心含義,強調對既定規則或教誨的遵守與繼承。例如南朝梁陶弘景在《真诰·甄命授三》中的用法:“靜守形骸,軌承訓誨”,即要求遵循教導。
比喻義:軌道上的承載物
提出“軌承”可比喻人才或職位,但此釋義在其他來源中未出現,可能是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朝梁陶弘景的《真诰》原文或權威古籍注解。
《軌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物體在軌道上行駛或運輸時的承載。這個詞語主要用于描述火車、轎車等交通工具在軌道上行駛的過程。
《軌承》這個詞可以按照部首進行拆分。其中,“軌”字的部首是“車”,它有十三畫;“承”字的部首是“手”,它有八畫。
《軌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它是由“車”和“手”兩個字組合而成的,用于描述物體在軌道上承載行駛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軌”字的寫法與簡體字類似,而“承”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記載了“軌”字的古代寫法為“䂔”,“承”字的古代寫法為“丞”。
1. 高鐵列車在軌道上平穩地軌承着,以驚人的速度飛馳而過。
2. 這個城市的交通系統需要更好的軌承設施來提高運輸效率。
1. 軌道:指用來供軌承車輛行駛的線路。
2. 承載:指物體将其他物體放在上面運輸或支撐的行為。
3. 軌迹:指物體在運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路徑。
近義詞:運載、擔負、負載
反義詞:脫軌、離線、卸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