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雇山的意思、雇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雇山的解釋

漢 代女刑的一種。女子定罪後每月出錢雇人于山伐木以贖罪。《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女徒雇山歸家。” 李賢 注引 蕭該 《漢書音義》:“《令》甲:女子犯徒遣歸家,每月出錢雇人於山伐木,名曰雇山。”《資治通鑒·漢平帝元始元年》:“詔天下女徒已論,歸家,出雇山錢,月三百。”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隱》:“今宜申明舊令,若已伏官誅,而私相傷殺者,雖一身逃亡,皆徙家屬于邊。其相傷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贖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雇山”是漢代特有的法律術語,指女刑徒通過繳納財物替代勞役的贖刑制度。該制度最早見于《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女徒雇山歸家”,其核心是允許被判服勞役的女性罪犯,通過繳納一定數量的金錢或雇傭他人代其入山伐木,以此抵償刑期。

從漢語構詞法分析,“雇”指支付報酬的雇傭行為,“山”特指勞役場所的山林勞作。該詞構成動賓結構,完整呈現了“以財物贖刑”的行為特征。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解釋,這項制度始于西漢平帝時期,是古代贖刑制度與性别差異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具有三個顯著特征:

  1. 適用對象限定為女性罪犯
  2. 贖金标準有嚴格規定(每月三百錢)
  3. 執行方式可通過直接繳納或間接雇工完成

《曆代刑法考》詳細考證了該制度的演變過程,指出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下诏将雇山範圍從“非坐不道”擴展到所有女刑徒,标志着贖刑制度的重大改革。這一法律實踐既反映了漢代“矜老恤幼”的刑罰原則,也展現了古代司法體系對女性特殊生理狀況的制度性關照。

網絡擴展解釋

“雇山”是漢代針對女性罪犯的一種特殊刑罰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女性被判刑後,可通過每月支付一定費用,雇傭他人代替自己到山中伐木勞作,以此贖罪。這種刑罰體現了漢代法律對女性罪犯的變通處理,允許以經濟手段替代實際勞役。

  2. 實施方式

    • 適用對象:被判處徒刑的女性罪犯。
    • 贖罪條件:每月需支付“雇山錢”,金額為300錢(據《資治通鑒·漢平帝元始元年》記載)。
    • 執行特點:罪犯可歸家生活,僅承擔經濟責任,避免了直接參與體力勞役。
  3. 曆史背景與記載

    • 最早見于《後漢書·光武帝紀上》中“女徒雇山歸家”的記載,李賢注引蕭該《漢書音義》說明其操作規則。
    • 漢平帝時期(公元1年)曾下诏推廣此制度,章炳麟在《五朝法律索隱》中提到,某些嚴重犯罪(如私相傷殺)不得使用此方式贖罪。
  4. 制度意義
    該刑罰結合了經濟懲罰與勞役替代,既維護法律權威,又考慮女性社會角色,反映了漢代司法體系的人性化調整。不過,其適用範圍有限,重罪仍需實刑處置。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挨滿鼈甲補殘守缺涔水嘗鼎一脔暢所欲為車囊朾蟻陳列室彈斤估兩大質店東電位踱步二景俯就副使刮骨抽筋怪陋觀傩鼓吹部砉剨化學會利間不容瞬箭腳剪樣較場嬌娃解納解陶伎倆京秩今夕何夕救民于水火駒留空谷癞須隆崒茅苫馬鄭谟慮男兒攘背融融冶冶商利山箐羶芗燒破眼失魂落魄授時水蒼玉水流濕,火就燥水志四美送行銅池痛撓五榮五屬鑲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