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副使的意思、副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副使的解釋

(1).派往外國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副使 王然于 、 壺充國 、 呂越人 馳四乘之傳,因 巴 蜀 吏币物以賂 西夷 。”《清史稿·職官志六》:“ 光緒 元年,定出使制,命侍郎 郭嵩燾 使 英 ,翰林院侍講 何如璋 使 日本 ,京卿 陳蘭彬 使 美 日 祕 國,俱置副使。”

(2).指節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職。《舊唐書·職官志三》:“節度使一人,副使一人。”《宋史·職官志十》:“巡幸,有行宮都部署,行宮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宮使、都監。”《明史·職官志四》:“﹝按察司﹞副使、僉事,分道巡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副使”是古代官職或外交使團中的特定稱謂,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副使”指正職官員或外交使節的副手,主要分為兩類:

  1. 外交副使
    派往外國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協助處理外交事務。例如:

    • 漢代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副使王然于等人隨行。
    • 清代光緒年間,郭嵩焘出使英國時亦設副使。
  2. 官職副使
    指地方或中央機構的副職官員,如:

    • 唐代節度使下設副使一人;
    • 宋代三司使(財政長官)的副職;
    • 明代按察司副使負責地方監察。

二、職能與特點

三、曆史演變

該職常見于漢至明清時期,職能隨朝代更疊略有調整。例如宋代副使可代理正使職權,明代則側重監察職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史記》《清史稿》等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副使(fù shǐ)這個詞是指官員的職位或地位的詞語,通常可拆分為“副”和“使”兩個部分。 “副”是一個漢字,拼音為“fù”,由“彳”和“木”兩個部首組合而成。“彳”表示行走的步履,代表着副使在官員體系中是行走在使臣之後的副手的身份。“木”是指樹木,可能代表副使需要堅定的根基和穩定的執政能力。 “使”是另一個漢字,拼音為“shǐ”,它由“人”和“巳”這兩個部首構成。“人”代表着人類,表明副使是一個官員,從事處理人事、事務的工作。“巳”在古代代表行動、使命,暗示副使需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和使命。 副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是指在官員體系中緊隨使臣之後的副手。在繁體字中,副使的寫法大緻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調整。關于副使的古代寫法,我暫時沒有找到确切的資料。但可以确定的是,副使這個詞在曆史上的使用是相對較晚的。 一些關于副使的例句可以是:“他是該省的副使,負責行政事務。”或者“副使在使臣出席會議時代表使臣發言。” 與副使相關的組詞有:副使席位、副使職務等。這些詞語都與副使的職位或地位有關。 類似的詞語可以是: 副官、副職等。這些詞語也都表示一個官員的輔助職位。 反義詞可能是: 正使、使臣等。這些詞語表示官員的主要職位或地位。 希望這些簡短的解釋能幫到你!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