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峻貌。 南朝 梁 何遜 《登石頭城》詩:“ 馬嶺 逐紆回,犬牙傍隆崒。”
“隆崒”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目前未在常規詞典或文獻中找到确切解釋,但可通過拆解其構成字義進行推測:
“隆”:
本義為“高起、凸出”,如“隆起”;引申為“興盛、深厚”(如“隆冬”“隆盛”)。在古文中也用于形容聲音宏大或氣勢雄偉。
“崒”(zú):
意為“高聳險峻”,《說文解字》釋為“危高也”。常見于形容山峰陡峭,如“崒然獨立”“山崒崔嵬”。
綜合推測:
“隆崒”可能指山勢高大險峻,或比喻事物雄偉、氣勢磅礴。例如:“群山隆崒,直入雲霄。”
但因該詞未被廣泛收錄,可能是古籍中的罕見用法、地方方言或書寫訛誤(如“崒隆”倒置)。
建議:
若您是在文獻中見到此詞,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析;若為自創詞彙,需結合語境定義。對于生僻字詞,推薦查閱《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等專業辭書。
隆崒(lóng zú)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山勢高聳、險峻的景象。它的意思是高大雄偉的山峰,寓意壯麗與威嚴。
隆字的部首是阜(丘),崒字的部首是山(山),這兩個字都是當做整體來看待。
隆字的筆畫數是7,崒字的筆畫數是13。
隆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演變的過程。隆字最初代表高大的山峰,崒字則代表險峻的山峰。兩個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了隆崒,用以形容高大、險峻的山勢。
隆崒的繁體字為隴嶂。
在古代,隆崒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隆字的上方會有一個額外的橫撇,崒字則會将山的部分寫成崛。整個字形更加複雜,但仍能清晰表達高大、險峻的含義。
1. 遠處的山峰隆崒挺立,給人一種壯麗的感覺。
2. 爬上隆崒,能俯瞰整個山谷的美景。
1. 隆起:指物體由低處向上高出。
2. 崒峭:形容山勢陡峭、險峻。
3. 峒谷:指兩山之間的谷地。
1. 峰峭:形容山勢高聳、險峻。
2. 鋒峭:形容物體尖銳、犀利。
1. 平緩:指沒有起伏、平坦的地勢。
2. 低矮:指高度不高,不具備雄偉威嚴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