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嘗鼎一脔的意思、嘗鼎一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嘗鼎一脔的解釋

[straws in the wind—from one learn all] 嘗嘗鼎裡的一塊肉,可以知道全鼎内的肉味,比喻根據部分得知全體

詳細解釋

語本《呂氏春秋·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嘗嘗鼎裡一片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個鼎裡的肉味。比喻根據部分可推知全體。 宋 王安石 《回蘇子瞻簡》:“得 秦君 詩,手不能捨……餘卷正冒眩,尚妨細讀,嘗鼎一臠,旨可知也。” 朱自清 《*********先生怎樣走着中國文學的道路》:“可惜這部詩選又是一部未完書,我們隻能夠嘗鼎一脔!” 吳丕績 《<六朝文絜箋注>前言》:“總的說來,這本選集,對希望欣賞六朝文的讀者而言,可以嘗鼎一脔,也可作為研究的初步階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嘗鼎一脔”是漢語典故類成語,出自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察今》。該成語字面指從鼎中舀取一塊肉品嘗,比喻通過局部現象推知事物整體面貌。其核心含義與“見微知著”“一葉知秋”等成語相通,均強調以小見大的認知方式。

從構詞結構分析,“鼎”為古代烹煮器具,象征完整體系;“脔”指切割成塊的肉,代指局部片段。二者通過“嘗”這一動作建立邏輯關聯,形成“部分→整體”的推演路徑。這種以具體飲食行為喻指抽象認知過程的表達方式,體現了漢語“近取諸身”的隱喻思維特征。

在語言使用中,該成語多作謂語、定語,常見于學術論述或文學評論。如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評點戲曲創作時寫道:“欲觀古人之詩,嘗鼎一脔足矣”,即通過局部佳作推斷作者整體水平(參見《漢語大詞典》第3冊)。近現代學者錢鐘書亦在《管錐編》中運用此典,論述文本細讀與整體闡釋的關系。

權威辭書釋義可參考:

  1. 漢典:将“嘗鼎一脔”釋為“嘗鼎裡一片肉,可知全鼎内的肉味”(https://www.zdic.net
  2. 《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标注其比喻義為“根據部分推知全體”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該成語的認知方法論價值,強調其與“窺斑見豹”的語義關聯性。

網絡擴展解釋

“嘗鼎一脔”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釋義與出處

2.用法與結構

3.近義詞與反義詞

4.例句參考

5.延伸文化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用法或典故,可參考《呂氏春秋》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合變臉變色碧瓯操業超乎尋常車龍創造教育大腳色單務達頭魚封匦汾陽符實負俗蓋建割舍怪澀孤舟獨槳橫額潢潢胡餅剿饷敬候酒逸絶陰骊峰利通籠坊鸾鷟論平落水管鹿裘不完旅托馬首東梅紅羅撓挑内力作用撚子臬使你貪我愛侵侮窮暴驅配糅雜三衢沈雷時饷時作收劾霜鱗酸氣題封僞行隈隩微與文過遂非無耗五脊六獸鄉人笑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