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服内的親屬。《漢書·韋賢傳》:“天序五行,人親五屬。” 顔師古 注:“五屬謂同族之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也。”
(2). 春秋 齊國 管仲 制定的邊邑行政組織。五屬為四萬五千家,置大夫一人。《管子·小匡》:“ 桓公 曰:‘五鄙奈何。’ 管子 對曰:‘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五屬一大夫,武政聽屬,文政聽鄉。’”
五屬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均屬古代制度範疇:
指同一高祖名下的五代宗親,即從自身開始上溯至高祖的五代直系血緣群體。具體包括:
此劃分源于周代宗法制度,用于界定服喪範圍與親疏等級,體現古代“五服”倫理體系的核心結構。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漢代地方行政層級之一,特指“屬國都尉”管轄的邊疆特殊行政區。漢武帝為安置歸附的匈奴、羌等少數民族而設,其特點為:
此制度是漢代“因俗而治”邊疆政策的典型實踐。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秦漢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
現代漢語中“五屬”已非常用詞,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代制度研究中。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指代宗法世系或行政建置,避免混淆。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五屬”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五服内的親屬,即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個等級,用于區分親屬關系的親疏遠近。
為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推行的邊邑行政組織,屬于地方治理體系的一部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管子》原文或漢代注疏資料。
黯淡班輪闆滞報點不問不聞朝章澄深沖塞俶祜初嫁調心遁晦方實風裁奉裳衣豐年風志浮消撫臆甘陵部公決詭人灏灏校書郎嘉勝盡頭儁發均守卡秋莎鲙具連石僚佐流亂羅羉躶身盲眡沒利南洋公學滂浩辟司徒清勝頃襄窮桑湫凹群居屈沱三陰埽緷上備燒獻私房話遂非文過素襟亭軒退兵土彊文形銜膽栖冰小潮小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