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異丑陋。 阮閱 《詩話總龜·奇怪下》引 宋 文瑩 《玉壺清話》:“ 周祖 起於 鄴 , 範魯公 遁迹民間,執紙扇偶題雲:‘大熱去酷吏,清風來故人。’坐茶肆中,忽一形貌怪陋者前揖之曰:‘相公相公,勿慮勿慮。’”
“怪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怪陋”由“怪”(奇怪、異常)和“陋”(丑陋、不雅)組成,意為“奇異丑陋”,常形容人的外貌或行為既怪異又令人感到不悅。例如《詩話總龜·奇怪下》中記載:“忽一形貌怪陋者前揖之”,即描述一個外貌奇特且丑陋的人。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瑩的《玉壺清話》,後由阮閱在《詩話總龜·奇怪下》中引用。典故涉及五代後周時期範質(範魯公)隱居民間時遇到“形貌怪陋者”的場景,突顯了詞語的曆史淵源。
“怪陋”多用于書面語境,可形容兩類情況:
該詞屬于較為冷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或曆史類文本中仍可見到。其近義詞包括“奇丑”“怪異”,反義詞則為“端莊”“俊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詩話總龜》等文獻原文。
怪陋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外貌、形态奇怪且丑陋的事物或人。它可以表示不尋常之處,或者是引起人們不悅和不適的特征。
怪陋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和“⺌”。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怪陋是由古代漢字組成的,它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形狀。在古代,怪陋一詞用來描述外觀奇特的動植物,或者指代人體或面部有不正常特征的人。
怪陋的繁體字為「怪醜」。
在古時候,怪陋的寫法略有不同。一種古代的寫法為「怪釭」,另一種寫法為「恠駔」。這些寫法在曆史的發展中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怪陋」。
1. 他穿着一套怪陋的服裝,吸引了路人們的目光。
2. 這個建築外觀怪陋,與周圍的環境不協調。
1. 怪異陋習
2. 怪陋形象
1. 奇特
2. 古怪
3. 奇形怪狀
1. 美麗
2. 優雅
3. 端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