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n]∶男子漢
男兒有淚不輕彈
(2) [husband] [近]∶指丈夫
(1).猶男子漢;大丈夫。《東觀漢記·公孫述傳》:“男兒當死中求生,可坐窮乎?” 唐 高適 《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金6*瓶6*梅詞話》第三六回:“博得錦衣歸故裡,功名方信是男兒。” 巴金 《家》三:“他不過覺得做一個‘男兒’應該抛棄家庭到外面去,一個人去創造出一番不尋常的事業。”
(2).兒子。 晉 陶潛 《責子》詩:“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法苑珠林》卷二五:“日月滿足,産得男兒。”
(3).對夫婿的稱呼。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二折:“小叔叔説妾身有姦夫。妾身是兒女夫妻,怎下的藥殺男兒?”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一本第一出:“等我分娩了身孕,男兒三年孝滿,恰好孩兒三歲,我便和你做夫妻。”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男兒漢語 快速查詢。
“男兒”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男子漢/大丈夫
指具有勇氣、擔當和魄力的成年男性,常與堅強、責任感等品質關聯。例如“男兒有淚不輕彈”。
兒子
在部分用法中特指家庭中的男性子嗣,如“男兒當自強”。
對夫婿的稱呼
古代文獻中偶用于指代丈夫或男性配偶。
成語與文化内涵
常出現在成語或詩句中,強調男性的氣概與精神,如“男兒志在四方”“男兒膝下有黃金”。
曆史演變
元代俗語“義男兒”曾指情夫或情人,屬于特殊曆史語境下的用法。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漢典、滬江詞典等。
男兒,指成年男子,在漢字中的意思是勇壯、有男子氣概的人。男兒一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即“田”和“力”,其中“田”表示田地,象征耕種的力量,而“力”表示力量。此外,男兒在漢字中的筆畫數為七畫。
男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華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兒被視為有責任、有擔當、有勇氣和有智慧的人。男兒的形象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對男性的期望和要求。
在繁體漢字中,男兒的寫法仍然是“男兒”,隻是字形上的一些變化。繁體字中的“兒”與簡體字中的“兒”相同,是指子女的意思。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男兒通常用另外一種形式的寫法:“男兒”中的“兒”字寫作“兒”,字形上有一點差異。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比較常見。
以下是一些關于男兒的例句:
1. 他是個真正的男兒,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都能勇往直前。
2. 這位年輕的男兒,以他的聰明才智獲得了大家的尊敬。
組詞:男士、男子、男同學、男工、男人
近義詞:勇士、漢子、好男兒
反義詞:女子、女兒、女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