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谷的香氣。因以指祭祀所用的黍稷等谷物。羶,通“ 馨 ”;薌,通“ 香 ”。《禮記·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以報氣也。”又《郊特牲》:“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薌。” 鄭玄 注:“蕭,薌蒿也,染以脂,合黍稷燒之……羶當為馨,聲之誤也。” 明 魚竑 《焦氏筆乘·古字有通用假借用》:“羶薌讀為馨香。羶薌,馨香古通用。”參閱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中》。一說,羶讀如字。羶芗指古代祭祀時燒牛羊脂的氣味。見 孫希旦 《禮記集解》。
“羶芗”是一個古代漢語複合詞,多用于祭祀語境,具體釋義如下:
1. 字義分解
2.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特指祭祀時焚燒動物脂肪與谷物産生的混合氣味。例如《禮記·祭義》載“燔燎羶芗”,指焚燒犧牲(如牛羊)和黍稷以香氣溝通神明,既有動物脂肪燃燒的“羶”,又有谷物香氣的“芗”。
3. 文化背景 古代祭祀禮儀中,“羶芗”象征對神靈的供奉,如《周禮》記載祭祀用“腥(生肉)、肆(切肉)、爓(半熟肉)”配合“芗(黍稷)”以達“合莫”(人神交感)之效。這種氣味組合體現了“血食”(動物犧牲)與“馨香”(植物祭品)的融合。
4. 文獻例證 《禮記·郊特牲》提到“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芗”,描述祭祀時先陳設祭品,再焚燒艾蒿與動物脂肪,使“羶芗”之氣上達于天。
“羶芗”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有詞彙,既包含動物犧牲的腥膻,又涵蓋谷物香草的芬芳,通過焚燒儀式形成人神溝通的媒介,反映了先秦時期“祭神如神在”的信仰觀念。
《羶芗》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和筆畫為:羊(羊字旁,2畫)+ 艹(草字頭,6畫)+ 虍(老虎尾巴,4畫)。總共有12畫。
《羶芗》源于《說文解字》中的注釋,其中“羶”是指肉腥氣味的意思,“芗”是草類植物,暗指新鮮、綠色的樣子。結合起來,《羶芗》表示了肉食的清香味道。
《羶芗》的繁體字為「羶芗」。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可能與現代有些不同。由于《羶芗》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詞語,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沒有确切記錄。
1. 這碗湯鮮美無比,一股羶芗撲鼻而來。
2. 飯館的名菜是一道羶芗魚頭,口味十分獨特。
羶臭、芗菇、羶食、鮮芳(以“芗”作為部首)
肉香、鮮美、誘人、芬芳
腥臊、腥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