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馬融 與 鄭玄 的并稱。兩人皆為經學大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敷讚聖旨,莫若注經,而 馬 鄭 諸儒,宏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唐 張說 《元城府左果毅贈郎将葛公碑》:“公生而開朗,長而英拔,非因 馬 鄭 之學,動合禮經;不待 孫 吳 之書,暗同兵法。” 清 劉大櫆 《送佟受茲侍讀視學陝西》詩:“學人收 馬 鄭 ,文士得 揚 班 。”
“馬鄭”是東漢時期兩位著名經學家的合稱,具體指馬融和鄭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馬鄭指東漢經學大師馬融(79-166年)與鄭玄(127-200年)的并稱。兩人在儒家經典注疏領域成就卓著,被後世視為漢學研究的代表人物。
人物背景
學術地位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馬鄭諸儒,宏之已精”,表明兩人對經學闡釋的權威性。唐代張說、清代劉大櫆等文人也常以“馬鄭”并稱,強調其學術典範意義。
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馬鄭”不僅代表兩位學者,更象征漢代經學研究的巅峰成就,後世常以這一并稱指代經典注疏的權威性。
《馬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馬”和“鄭”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其中,“馬”字的部首是馬(馬字底下的部首),總筆畫數是3畫;“鄭”字的部首是部(鄭字底下的部首),總筆畫數是8畫。
來源:《馬鄭》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于作為人名,其中“馬”是姓,“鄭”是名字,表示一個人的姓名。
繁體:繁體字的“馬”和“鄭”分别為「馬」和「鄭」。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例如,“馬”字的舊寫法是「⿱駑也」,“鄭”字的舊寫法是「⿰辛丹」。
例句:他的名字叫馬鄭。
組詞:馬戲、馬具、馬車、鄭重、鄭重其事、鄭州等。
近義詞:馬王、馬皇、鄭王、鄭皇。
反義詞:烏龜、鄉下、黑暗、無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