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ody]∶身体
骨肉归复于土。——《礼记》
(2) [flesh and blood]∶骨和肉
(3) [intimate;kindred]∶比喻至亲
亲生骨肉
骨肉关系
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秋·精通》
恨透了秦始皇,说他无缘无故筑什么万里长城,害得人家骨肉分离。——《孟姜女》
(1).指身体。《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復于土,命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 平 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6*反!’”
(2).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墨子·尚贤下》:“当王公大人之於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诚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 唐 沉亚之 《上寿州李大夫书》:“ 亚之 前应贡在京师,而长幼骨肉萍居于 吴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兵火之际,东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几多骨肉!”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久别重逢,情逾骨肉。”
(3).指同姓的人。《宋书·王懿传》:“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
(4).比喻文章充实的内容。《平山冷燕》第六回:“莫怪文章生骨肉,謫来元是掌书仙。”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骨肉汉语 快速查询。
“骨肉”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指身体
源自《礼记·檀弓下》中“骨肉归復于土,命也”,表示人的躯体最终回归自然。例如《三国演义》中“骨肉未寒”即形容人刚去世不久。
骨和肉的物理组合
字面意义为骨骼与肌肉,常见于描述生理结构或物理损伤,如“骨肉为泥”。
比喻至亲关系
指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缘亲属,强调亲密无间的情感联系。例如:
骨肉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骨”和“肉”两个部分。
根据汉字的组成规则,可以将骨肉分别拆分为“骨”和“肉”。
“骨”字的部首是“骨”,总共有十三画;
“肉”字的部首是“⺼”,总共有六画。
骨肉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形容相亲相爱的亲属关系。比喻血亲亲属之间的关系紧密,像是身体的骨头和肌肉无法分离。
在繁体字中,“骨肉”仍然保持相同的意义和写法。
古时候,《说文解字》中将“肉”字的写法区分为“⺼”和“月”,表示不同层次的意义。而“骨”字则没有另外的写法。
1. 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太多,正是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
2. 他们兄弟情深,是真正的骨肉兄弟。
3. 在困难时期,他们相互扶持,真正体现了骨肉亲情。
骨肉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使用,形成新的词语,例如:
骨肉相连、骨肉未寒、不顾骨肉、分骨肉、骨肉分离等。
骨肉的近义词有亲人、亲属、血脉,它们都表示亲密的血缘关系。
骨肉的反义词是外人、陌生人、敌人,它们都表示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