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ound of drums and bells] 鐘鼓聲
幡旗既黑黑,征鼓何锽锽。——明· 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象聲詞。形容鐘鼓之聲。《漢書·禮樂志》引《詩·周頌·執競》:“鐘鼓鍠鍠,磬管鏘鱂。”今本作“喤喤”。《後漢書·馬融傳》:“鍠鍠瑲瑲,奏於農郊大路之衢。”《新唐書·東夷傳·新羅》:“幡旗既赫赫,鉦鼓何鍠鍠。” 清 黃景仁 《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紀》詩:“鐃奏月捷喧鍠鍠,降王銜璧軀裸裎。”
“锽锽”是一個疊音拟聲詞,主要用于形容鐘、鼓等金屬樂器發出的洪亮聲音。以下是詳細解析: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參考漢典及古代兵器考釋。
《锽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音樂聲響動聽悅耳的感覺。
《锽锽》的部首是金字旁,由兩個金字旁組成。
根據筆畫計算,它一共有23畫。
《锽锽》這個詞是由兩個相同的金字旁組成的,形似金屬器物。它來源于古代音樂器樂,用于形容聲響清脆悅耳的感覺。
繁體字寫作「鍠鍠」。
在古代,「锽锽」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象征金屬,由兩個「金」字旁相連而成,形态更加抽象。
1. 這首曲子的锽锽聲使人心曠神怡。
2. 小溪清泉的流水,發出一陣陣锽锽之音,讓人陶醉其中。
1. 锽聲:音樂聲音悅耳動聽的聲音。
2. 锽锽如意:形容音樂聲音非常美妙。
1. 悅耳:音樂聲音動聽悅耳的感覺。
2. 婉轉:音樂聲音柔和、圓潤的感覺。
1. 刺耳:音樂聲音尖銳刺耳的感覺。
2. 難聽:音樂聲音不悅耳,令人不舒服的感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