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地方官。《魏書·高闾傳》:“兇儉之年,民輕違犯,可緩其使役,急其禁令。宜於未然之前,申敕外牧。” 唐 馬懷素 《餞唐州高使君赴任》詩:“外牧資賢守,斯人奉帝俞。”
(2).指京都外的牧馬場所。 明 劉基 《郁離子·千裡馬》:“天子使太僕閲方貢,曰:‘馬則良矣,然非 冀 産也,寘之於外牧。’”
“外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該詞常用于指代在地方任職的官員,強調其治理地方的職責。例如:
此義項特指古代都城外圍專設的養馬區域,多見于曆史文獻。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
《外牧》這個詞來自于漢語,意思是指在國外從事牧業、放牧等工作的人或事物。
《外牧》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外(wài)和牧(mù)。它們的部首分别是“夕”和“牛”,外部的筆畫順序分别為4和7。
《外牧》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分别表示“在國外”和“牧業”。它描述了一種在國外從事牧業工作的情況。
《外牧》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外牧,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較為簡化,與現代漢字有些差異。雖然《外牧》這個詞并非古代漢字,但是我們可以根據類似字的古代寫法推測,如:外(wài)的古代寫法為外,牧(mù)的古代寫法為牧。
1. 他遠赴國外從事外牧工作,與土著牧民一起照料牛羊。
2.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外牧人在異國他鄉的生活經曆。
1. 外派:指将人員派往國外執行任務或工作。
2. 牧場:指專門用于放牧的大型農場,常見于畜牧業。
3. 牧草:指用于牧養家畜的草類植物。
國外放牧、海外牧場、外籍牧人。
國内牧業、本地放牧、土著牧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