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公孫瓒 的稱號。《後漢書·公孫瓒傳》:“ 瓚 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烏桓 更相告語,避 白馬長史 。”
“白馬長史”是東漢末年名将公孫瓒的稱號,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白馬長史”指公孫瓒因善用白馬騎兵而獲得的稱號,源自《後漢書·公孫瓒傳》。他組建了一支精銳騎兵部隊“白馬義從”,以數十名善射之士為核心,皆乘白馬作戰,威震邊疆。
公孫瓒長期鎮守北方邊境,對抗烏桓、鮮卑等遊牧民族。因他常騎白馬率軍突襲,胡人畏懼其威名,故稱其為“白馬長史”。這一稱號既體現其軍事特色,也反映了少數民族對其的忌憚。
部分資料注音為“bái mǎ cháng shǐ”(如、5),但更多來源(如、8、9)采用“bái mǎ zhǎng shǐ”。根據漢代官職“長史”的通用讀音(zhǎng shǐ),後者更符合曆史語境。
有解釋稱該詞被引申為“能力出衆的官員”的代稱,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史籍,可能為後世文學化解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公孫瓒的生平或“白馬義從”的戰術,可參考《後漢書》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白馬長史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才出衆、德行高尚的官員或者文化人士。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曆史事件,寓意着忠誠、有才能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按照部首拆分,白馬長史可以分為“馬”、“長”,“馬”是馬的部首,“長”是長的部首。按照筆畫拆分,白馬長史總共有12筆。
白馬長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中的故事。相傳,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為了選拔資質出色的官員,讓一匹白馬在宮廷前的馬道上奔跑。他說,能夠一眼識别這匹白馬的才能出衆者,将被任命為長史,成為他的重要幕僚。最終,經過多方競争,隻有一位智勇雙全,多才多藝的官員,在一瞥之間,便認出了那匹白馬,并因此獲得了孝文帝的賞識和任命。
白馬長史的繁體字為「白馬長史」。
在古代,白馬長史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的字形結構沒有太大的改變。
1. 他在這個崗位上表現出了白馬長史般的傑出表現。
2. 這位教授是在學術界被譽為白馬長史。
白馬長史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長史」「白馬非馬」等。
近義詞包括「傑出官員」「卓越文化人」等。
反義詞可以是「平庸官員」「無德行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